宜州新茶上市美女预约,宜州新茶品鉴佳人邀约
这几天朋友圈里都在传宜州新茶上市的消息,满屏的嫩绿芽尖看得人心痒痒。说来也巧,昨天路过茶友老陈的铺子,他正端着玻璃杯对着光看茶汤,见我探头就招手:"来得正好,这批明前茶刚到,芽头还带着露水呢。"
掀开陶罐的刹那,那股子豆栗香混着山野清气直往鼻尖钻。老陈用茶夹夹起几根茶针放在白瓷碟上,毛茸茸的银毫在光下闪着细碎的光。"现在订茶的老主顾都学精了,"他慢悠悠烫着茶杯,"非要亲眼看着采茶姑娘现场冲泡才下单。"
茶香里的别样风景
说来这宜州新茶上市美女预约的规矩,倒成了这几年不成文的惯例。新茶开售那天,茶庄会请来懂茶的姑娘穿着素衣布鞋,在竹帘前摆开茶席。有次我去得早,正好看见她们在温杯烫盏,手腕悬得极稳,热水从壶嘴拉出细长的水线,落在盖碗里激起的茶香,能把整个屋子的闲谈声都压下去。
记得去年在城南的"清茗轩",梳着麻花辫的茶艺师小月给我泡"九曲红梅"。她先用茶针拨茶时的专注神态,像是对待刚满月的婴孩。等茶汤入了公道杯,她轻轻推过茶海:"您闻闻,是不是带着桂圆干的甜香?"那瞬间突然理解为什么老茶客都说,好茶要配懂茶的冲泡,这宜州新茶品鉴佳人邀约的讲究,确实有它的道理。
不过可别误会,这里说的"美女预约"可不是什么浮夸事。主要是清明前后的头采茶太过娇贵,稍微闷着点香气就散了。经过培训的茶艺师最懂怎么伺候这些嫩芽,什么时候水温该降个叁五度,什么时候出汤要快半拍,都是学问。上周王太太还抱怨,说自家闺女在大学茶艺社学了两年,回家泡的龙井还是不如茶庄姑娘的手艺。
现在稍微上点档次的茶舍,都备着专门的品鉴预约册子。翻开来能看到不同茶艺师的介绍,有的擅长冲泡岩茶,有的精于绿茶侍弄。去年在西山茶园遇到的林姑娘就很有意思,她泡茶前总要先把干茶摊在桑皮纸上,给客人讲这片茶园朝哪个坡向,采茶那天的天气如何。有回说到半路突然停下,不好意思地笑笑:"看我,光顾着说,茶都快凉了。"
舌尖上的春天仪式
其实这种宜州新茶上市美女预约的风气,倒让买茶成了件风雅事。不像从前在茶叶市场隔着塑料袋抓把茶叶闻闻就走,现在大家更愿意花个把小时,静静看着青碧的茶汤在玻璃壶里打转。前两天碰见退休的李教授,他正拿着放大镜观察叶底,嘴里念叨:"你看这叶形,标准的旗枪相抱。"对面穿蓝布裙的茶艺师抿嘴一笑,又往壶里添了热水。
要说最热闹还属周末的茶会。竹帘卷起叁分,阳光斜斜照进茶室,满屋子都是窸窸窣窣的杯盏声。新来的客人总爱问:"今年这茶比去年如何?"老师傅们就眯着眼回味:"香气更绵长,只是滋味稍薄,怕是采得急了半日。"偶尔有熟客带着朋友来,茶艺师便会取出私藏的陈年紫砂,多焖片刻才分汤,那茶香能缠在舌尖半晌不散。
有天傍晚看见几个年轻人围在茶桌前拍照,穿藕荷色旗袍的姑娘正在演示"凤凰叁点头"。水流声叮叮咚咚的,混着窗外渐起的蝉鸣。有个扎染布包的女孩小声问同伴:"我们下次也约这个姐姐泡茶好不好?"她手指的预约册那一页,照片里的茶艺师正在闻香,眼角弯成温柔的弧度。
暮色渐浓时,老陈开始收拾茶具。他拎起竹编小篮里的鲜叶给我看:"明天这批要送去做碧螺春,今儿傍晚才摘的。"那些嫩芽在篮子里微微卷曲着,像是还在做着山间的清梦。临走他往我兜里塞了个纸包:"拿着,回去用玻璃杯泡,记得水温八十度就好。"走在巷子里,隔着衣料还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,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春天该有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