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阳私人工作室快餐,汾阳私房快餐工坊
最近路过城南老街,发现巷子深处新开了家挺特别的小店——汾阳私人工作室快餐。墨绿色的门头上挂着块木牌,上面手写着今日菜谱,字迹还带着点未干的水痕。
推门时风铃叮咚一响,老板娘正从后厨端出刚炖好的番茄牛腩。陶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香料味混着柴火饭的香气飘了满屋。店里就四张桌子,墙角堆着装五谷杂粮的玻璃罐,墙上贴着毛笔写的时令菜单,倒像是走进了谁家的厨房。
慢火细熬的日子味儿
老板系着藏蓝围裙在开放式灶台前忙活,见我好奇张望,笑着舀了勺高汤让我尝。汤色清亮却滋味醇厚,能喝出至少煨了五六个钟头。“这汤底得盯着火候,大火滚小火收,像照顾小娃娃睡觉。”他说话时手里没停,利落地往焯好的青菜上淋蒜油,刺啦一声响。
坐在我对面的老熟客夹起块红烧肉,肉块在筷尖颤巍巍地抖动:“他们家肉从来不用高压锅,就守着一口老砂锅慢慢咕嘟。”我尝了尝招牌的汾阳私房快餐,排骨烧得骨肉轻松分离,底下垫的干豆角吸饱了肉汁,比肉还鲜叁分。
等餐时注意到菜单右下角印着句话——“今日菜量有限,卖完即止”。老板娘擦着手解释:“小锅小灶的,图的就是食材不过夜。”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总在黄昏时分掀开锅盖,锅里永远温着留给放学孩子的吃食。
玻璃柜里摆着十几样汾阳私人工作室快餐的招牌菜,都用白瓷碗扣着保温。糖醋小排的芡汁亮晶晶的,凉拌菜水灵灵泛着油光。有个戴眼镜的姑娘每天准时来打包,说在这吃出了大学食堂里那位总多给她舀勺菜的阿姨的手艺。
炊烟里的生意经
闲聊间得知老板原是大酒店掌勺,辞了职跑来开这家工作室。“不想再对着冷链配送的半成品了。”他颠锅时火苗蹿起半尺高,“现在每天叁点去菜场,挑还带着露水的青椒,选弹跳力足的活虾。”后门外确实停着辆改装的叁轮车,车斗里还粘着几片青菜叶。
常有人推门问能不能接团体订餐,老板都婉拒了。他指指灶台上那排锃亮的炒锅:“这些老伙计最多同时伺候二十人,再多就顾不上火候了。”有次临近打烊来了几位加班的年轻人,他还是系上围裙开了火,说是见不得年轻人饿着肚子熬夜。
暮色渐浓时,店里飘起蒸饭的香气。电饭煲是老家带来的那种大号型号,锅盖边缘噗噗冒着白汽。有个妈妈领着刚放学的小孩进来,孩子扒着玻璃柜挑糖醋里脊,老板娘偷偷多塞了块炸藕盒。这份汾阳私房快餐工坊的寻常温暖,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妥帖。
临走时风铃又响,听见老板在里间哼着小调洗刷砂锅。这片街区的灯火次第亮起,而这家小店的炊烟,明天还会准时从青瓦间升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