阆中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古城小巷情归何处
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雨后的阆中巷子泛着潮湿的光。我站在十字路口,看着纵横交错的巷弄像一张密网,把整个古城的心事都收在了这里。
有位白发老人坐在自家门槛上编竹篓,手指翻飞间,竹篾发出清脆的响声。我问他:“阆中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”他抬头笑了笑,眼睛眯成两条缝:“你往华光楼的拐角走,那儿有家绣品店,店主的故事够你听一下午。”
绣品店里的时光
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,绣架前坐着个五十岁上下的女人。店里挂满了各式绣品,最显眼的是那幅《阆苑仙境》,针脚细密得像是用画笔点出来的。她说这巷子里的爱情啊,就藏在每天的针线里。“二十年前,我和他在这条巷子相识,他总说我绣的鸳鸯像鸭子。”她说着笑起来,手里的针却没停。
窗外传来脚步声,一个男人提着菜篮子进来,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的活儿:“眼睛不要了?说好一天只绣叁个时辰。”女人嗔怪地拍他一下,却悄悄把绷子往他那边推了推。这种默契,怕是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来得实在。
古城小巷情归何处?或许就归在这寻常的日子里。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,只有绣花针起落间的相视而笑,还有傍晚时分一起收摊的寻常。
继续往巷子深处走,青砖墙上的斑驳痕迹像是写满了故事。转角处有对年轻人在拍婚纱照,新娘的裙摆扫过湿漉漉的石板,摄影师让他们自然地往前走。“就像平时散步那样,”摄影师喊道,“对,就这样牵着手。”
他们边走边小声说话,偶尔相视一笑。那种刚刚开始的爱情,带着羞涩和憧憬,与绣品店里那对夫妻沉淀了二十年的感情截然不同,却又同样动人。
巷子口的茶摊老板告诉我,他在这儿卖了叁十年茶,见证了多少人的相遇和别离。“有个小伙子,每年春天都会来,就坐在那个位置,”他指着靠墙的竹椅,“等人。等了五年,去年终于等到了。”老板沏了杯茶推到我面前,“你说这古城小巷情归何处?归在等待里,归在希望里。”
暮色渐浓,巷子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。我忽然明白了,阆中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它不在某个特定的地方,而是融进了这座古城的每一条脉络。在绣品店的针线里,在茶摊的等待里,在青石板路上并肩的身影里。
离开时又经过那家绣品店,夫妻二人正在关门。男人细心地锁好门,女人替他整理衣领,然后互相搀着,慢慢消失在巷子尽头。灯笼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长得仿佛能走到地老天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