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远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为何光说不练
走进抚远那条最热闹的商业街,你总能看见那家足浴店亮着崭新的招牌。玻璃门擦得锃亮,里头的沙发一尘不染,可奇怪的是,晚上七八点黄金时段,里头按摩椅空着一大半。街坊邻居饭后散步经过,总会听见这样的对话:“听说他们家办卡优惠力度特别大?”“是啊,宣传单上写着充1000送500,可每次我想办,店员都说系统升级办不了。”
这就有点意思了。门口海报写着“开业酬宾”,可这“开业”状态愣是维持了快半年;服务员隔着玻璃朝路人热情招手,等你真推门进去,他们反倒露出诧异的表情。前台姑娘永远在接电话,内容无非是“正在采购最新款按摩仪”“下个月一定推出新项目”。
雷声大雨点小的日常
隔壁小超市老板娘有次闲聊说起:“他们家电费还没我家一百平店面多。”这话听着像玩笑,细想却透着古怪。开业时请的锣鼓队倒是热闹,红色拱门立了叁天,花篮从门口排到马路牙子。可顾客体验呢?王大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去过一回,技师边给他按脚边抱怨工具不全,说是老板答应配的进口药浴包迟迟没到货。
更让人纳闷的是,他们家在本地生活网站上的营销从不间断。首页滚动广告位长期霸占,团购页面显示已售出叁千多份套餐,可点开最新评价,清一色是“预约十次才排上”“到店被告知特色项目暂未开放”。这就好比饭店把菜单印得天花乱坠,后厨却连炒锅都没点火。
其实街角那家老式修脚铺子从没做过广告,老师傅的日程表却总是排得满满当当。人家没整那些虚头巴脑的,修脚、刮痧、拔罐,每样手艺都实实在在。来的多是二十多年的老主顾,有时半夜还亮着灯——那是给晚归的出租车司机留门。
回头再看那家足浴店,玻璃门上贴的“周年庆”海报边角都卷了,店长还在朋友圈发“即将引进泰式古法按摩”的预告。新来的学徒待不满两个月就走人,问起来都摇头:“练手的机会都没有,整天就是擦器材。”
说与做的距离
菜市场卖豆腐的刘婶说得挺在理:“你听那剁肉声脆不脆,就知道猪肉新不新鲜。”服务业说到底拼的是真功夫。现在有些经营者是不是把顺序搞反了?宣传册印得比菜谱还厚,实际服务却像隔夜的馒头——看着像那么回事,咬下去完全不是味儿。
常去公园下棋的赵先生突发奇想,组织棋友去体验过团体套餐。结果八个人被安排在休息区干等四十分钟,最后出来个领班模样的,张口就是“我们的智能足浴盆正在海关清关”。老棋友们相视而笑:这阵仗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等进口医疗器械呢。
说来也怪,他们家电线杆小广告贴得比通下水道的还勤快。有时清晨能看到员工在门口跳操喊口号,声音震得整条街都能听见。可对面文具店老板注意观察过,跳操结束后半小时,卷闸门又缓缓降下一半——这营业时间活得跟薛定谔的猫似的。
或许经营者的心思根本不在捏脚这档事上。听说老板同时在搞五六个项目,从区块链到社区团购都有涉足。这就解释得通了:足浴店不过是资本游戏的幌子,就像钓鱼时打的窝料,看着热闹就行,谁还真在乎能不能钓上鱼来。
黄昏时分,按摩老师傅的推拿床支在梧桐树下,等着刚下班腰酸背痛的熟客。而不远处的足浴店又开始亮起跑马灯,新换的尝贰顿屏滚动着“重金聘请扬州师傅”的标语。路灯下的两个剪影,一个在揉捏真实的筋骨,一个在编织虚幻的承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