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,津城快餐场所稀缺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9:40:46 来源:原创内容

城市快餐的消失

前几天约朋友吃饭,我说找个快餐店简单解决下,结果我俩对着手机地图发了半天呆。从鼓楼逛到海河边上,那些熟悉的招牌一个个都不见了。你说奇怪不,明明记得前两年街头巷尾还挺多中式快餐店的。

这事挺值得琢磨的。我住的小区门口原来有家卖包子馄饨的快餐铺子,早上六点就飘出蒸笼的热气。去年关张后变成了精品咖啡馆,28块一杯的手冲,生意反倒更红火了。现在想想,津城快餐场所稀缺这个现象,好像不是突然发生的。

有个开过餐馆的朋友跟我算过账:现在商场租金每平米动辄十几块,而快餐客单价就二十来块。就算每天翻台八次,刨除食材人工,可能还不如把店面转给奶茶店来得划算。这让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新建的商场里,很难找到物美价廉的简餐了。

不过话说回来,需求总还在那儿。上周叁中午路过写字楼区,看见白领们在便利店里挤着买盒饭。微波炉前排着长队,有人端着关东煮站在垃圾桶旁边吃。这场景让我想起香港的茶餐厅,虽然拥挤但充满烟火气。我在想啊,津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这个问题,或许不是人们不爱吃快餐了,而是吃饭的方式变了。

前段时间点外卖时注意到个细节。同样的鱼香肉丝饭,堂食标价25,外卖平台标38还满减。店家悄悄跟我说,其实他们主要做外卖了,堂食区域就摆叁张桌子。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店铺看着冷清却一直开着——后厨的外卖订单根本接不过来。

说到这个,想起父母那辈人常念叨的“下馆子”。他们至今觉得吃饭就该坐在店里,刚出锅的菜带着锅气。现在年轻人倒是想得开,捧着手机等骑手送货上门。有回我试着连续一周点外卖,发现包装费都比以前坐公交去店里的路费贵了。

前几天路过小学门口,发现连卖炸鸡柳的小推车都不见了。城管严格管理是好事,但那些穿着校服围着小车买零食的画面,到底成了记忆里的东西。突然觉得,城市在变得整洁有序的同时,是不是也把某些生活气息给整理掉了?

倒是在老城区发现个意外惊喜。有家藏在居民楼里的家庭餐馆,老板每天就做两锅红烧肉,卖完就打烊。没有招牌,熟客都微信预订。这种店能活下来,或许给了我们某种启示——当标准化快餐难以为继时,那些带着人情味的小店反而有了生机。

最近注意到便利店开始卖现炒套餐了,十八块两荤一素,还配例汤。虽然味道比不上正经餐馆,但解决了附近上班族的吃饭难题。这种模式挺聪明,既不用承担高额租金,又满足了即食需求。我在想,解决津城快餐场所稀缺的问题,未必非要恢复过去的业态。

傍晚散步时,看见几个年轻人坐在河岸长椅上吃煎饼果子。塑料袋裹着的煎饼冒着热气,他们边吃边看落日。这个画面突然让我释怀了——也许吃饭场所不重要,重要的是还能不能找到让自己舒心的吃饭方式。就像那句话说的,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