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州品茶上课,汝州茶艺研习课堂
穿过青石板铺成的小巷,老茶馆的檐角在晨光中若隐若现。推开虚掩的木门,茶香裹着水汽扑面而来,让人不禁放轻了脚步——这就是我们汝州品茶上课的地方。
负责授课的陈老师正在整理茶具,她拈起一把朱泥小壶对我们笑笑:"今天咱们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,就当是街坊邻里串门聊天。"她说话时,紫砂壶在掌心转了个圈,"茶艺这东西啊,说得玄乎了让人犯怵,其实就像学做饭,火候到了自然就香。"
从烫杯开始的故事
滚水冲入茶海升起白雾,有人下意识往后躲。"别怕烫,"陈老师用茶夹夹起品茗杯,"你们听这叮叮当当的声音,像不像在唤醒这些沉睡的茶具?"她慢条斯理地温壶烫盏,动作行云流水,"咱们汝州人喝茶,讲究的是个温润劲儿。这第一遍热水啊,既是清洁,也是让茶具记得自己的使命。"
坐在我旁边的李大姐忍不住问:"我看电视里那些茶道表演,动作花哨得很,咱们也需要那样吗?"陈老师被她逗笑了:"那些是表演,咱们这是过日子。就像包饺子,自己家吃讲究馅大皮薄,开店卖相就要精致些。"她说着往茶壶里投入茶叶,"关键是要明白每个动作的道理——为什么高冲低斟?为什么关公巡城?这些待会儿都会细说。"
茶叶在杯中的第二次生命
当热水与茶叶相遇的瞬间,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。原本蜷缩的叶片在水中舒展,像刚睡醒的婴儿伸着懒腰。"看这片汝瓷茶杯里的茶汤,"陈老师举杯对着光线,"颜色是不是很像琥珀?其实茶叶最神奇的不是味道,而是它在热水里重获新生的样子。"
有个小伙子盯着茶杯出神:"我奶奶泡茶总是满杯都是茶叶,说这样才够味。"" "这就是家的味道啊,"陈老师点头,"茶艺没有标准答案。你在茶楼慢慢品,我在田头大口喝,都是茶带来的惬意。咱们这个汝州茶艺研习课堂,就是想让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杯茶。"
这时窗外飘来细雨,雨点敲在瓦片上,和壶中水声相应和。陈老师添了块炭火:"这种天气最适合围炉煮茶。你们发现没?同样的茶叶,雨天和晴天泡出来滋味不同,早晨和晚上喝感觉也不一样。"她给我们续上茶,"所以喝茶要顺应天时,就像吃菜要讲究时令。"
茶香里的市井人生
课程过半,大家渐渐放松下来。前排的张爷爷说起他记忆中的茶事:"上世纪八十年代,我们都在供销社柜台前排队买茶末子,那会儿能有口茶喝就美得很。"他抿了口茶,"现在条件好了,反而不会喝茶了。"
"所以咱们要重新学会喝茶,"陈老师接过话茬,"不是为了显摆,是为了把日子过出滋味来。就说简单的端杯吧——"她示范着叁指握杯的动作,"这样拿既稳当又雅观,重要的是不会烫着手。"
后墙的挂钟敲了四下,茶席上已经换了两款茶叶。有人掏出本子记笔记,陈老师摆摆手:"今天讲的都不用记,就像学骑车,光背要领不如上去骑两圈。下次来,咱们继续喝别的茶,汝河边的野茶也该到采摘的时候了。"
离开时雨还没停,每个人手里都多了包老师送的茶样。"回家照着练,"她站在门口叮嘱,"摔碎几个杯子不打紧,茶壶盖别盖太严实就行。"我们互相看看,都笑了。这堂汝州品茶上课,倒像是找回了某种失落的生活节奏。
巷口的梧桐树下,几个学员还舍不得走,约着去尝尝新开的茶铺。我想起陈老师最后说的话:茶艺不是束之高阁的技艺,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。这话说得真好,就像此刻手中提着的茶包,散发着朴实温暖的香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