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学生聚集赤水周边约叁小时
那天下午路过赤水河畔,远远就看见桥上聚着好些穿校服的年轻人。走近一瞧,场面还真热闹,约莫百来个学生叁五成群地站在桥面上,有人举着手机拍风景,有人靠在栏杆上说笑。江风把女生的马尾辫吹得轻轻晃动,有个男生正比划着讲解什么,周围一圈人听得入神。
我凑近旁边卖冰粉的大婶打听,她边舀红糖水边说:“这些娃娃每个月底都来,比闹钟还准点。说是要完成什么课外观察作业,得在户外待满叁小时。”她抬下巴指了指,“你瞧那个戴眼镜的,上回还帮我画了幅速写呢。”
河岸边的年轻身影
沿着石阶往下走,发现河滩上还散落着几组学生。有俩女生正蹲在礁石边写生,画纸上流淌的赤水河泛着细碎的金光。穿红色球服的男生们坐在树荫下讨论,隐约听到“辫贬值”“水温变化”这样的词。最有趣的是有个扎麻花辫的姑娘,举着录音笔在录水流声,她说想用自然声音做电子音乐的采样素材。
穿格子衬衫的男生小陈告诉我,他们这赤水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已经持续半年了。“最开始是地理老师提议的,后来大家发现离开手机叁小时,反而能注意到很多平时忽略的东西。”他指着对岸的桫椤树,“比如现在我能认出十七种水鸟,还知道哪段河岸最适合看夕阳。”
卖竹筒饭的大叔插话:“这些学生娃有意思,上回有个小组在我这儿买饭,非要用植物标本换,说是什么自然货币。”他笑着摇头,“我收了他们压的银杏叶,现在当书签用着呢。”
夕阳渐渐把河水染成橙红色,学生们开始收拾画具和测量仪器。穿校服的女孩把采集的河水样本装进密封罐,另一个男生正在本子上记录今天的观察数据。桥上的身影在暮色里变得朦胧,但那些年轻的声音还随着河风飘得很远。
穿红色球服的男生朝同伴挥手:“下个月还这个点?我带新的水质检测试纸来。”他们陆续走上河堤,书包侧兜的水壶轻轻碰撞着发出脆响。有个落在最后的女生突然转身,举起手机拍了张暮色中的赤水河,屏幕的光映亮她带笑的脸。
卖冰粉的大婶开始收摊,她把保温桶绑在叁轮车上,自言自语道:“下回得多备些椰果,今天下午就属这个卖得快。”那些学生聚集赤水周边约叁小时创造的热闹渐渐消散,但河岸石阶上还留着粉笔画的测量标记,礁石缝里夹着半截彩色铅笔,这些痕迹要等到下次才会被更新。
我望着他们消失在巷口的背影忽然想到,这样的叁小时或许比课堂更能教会他们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。当鞋底沾着河滩的红泥,当手指触碰过冰凉的河水,这些年轻人才真正成为了赤水的一部分。而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,也因这些定期出现的年轻身影,被赋予了更鲜活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