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州学生品茶工作室,抚州学子茶艺交流坊
走进抚州学生品茶工作室,一股清雅的茶香便扑面而来。这不是那种老气横秋的茶馆,而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地方。几张原木茶桌旁,叁叁两两的学生围坐,手里捧着白瓷盖碗,正低声交流着冲泡手法。窗边的绿植生机勃勃,书架上的茶学书籍被翻得微微卷边,整个空间透着一种安静的活力。
说到这,你可能好奇,学生们怎么会对传统的茶感兴趣?其实啊,这事儿没那么复杂。刚开始,就是几个喜欢茶的学生,想找个地方一起泡泡茶、聊聊天。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索性就成立了这个工作室。用他们自己的话说:“这儿不像社团活动那么正式,更像是个课后放松的‘自留地’。”
从陌生到熟悉,一杯茶的距离
记得我第一次来的时候,还有点拘谨。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泡漳平水仙,见我站着,便自然地递过来一杯:“尝尝?刚醒好的茶。”茶汤金黄透亮,入口是清幽的兰花香气。就这一杯茶的工夫,陌生的隔阂感就消融了大半。
在这里,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。每个人都是学习者,也都是分享者。大二的李同学告诉我,她最初连绿茶和红茶都分不清,现在却能品出不同山场茶叶的细微差别。“不是刻意去学,就是泡得多了,喝得多了,自然就懂了。”她边说边熟练地用盖碗出汤,动作行云流水。
这种学习方式很特别,不是吗?没有考试压力,没有成绩要求,全凭一份纯粹的喜欢。大家在茶香中放松身心,在交流中慢慢成长。这个抚州学子茶艺交流坊,不知不觉就成了大家在课堂之外的另一个家。
茶香里的青春故事
每个周叁晚上,是工作室最热闹的时候。不规定主题,不设定流程,就是随心所欲地喝茶聊天。某个期末周,七八个人围坐喝普洱熟茶,温润的茶汤下肚,复习的疲惫都缓解了不少。不知是谁起了个头,大家开始分享各自家乡的茶俗——闽南的功夫茶、潮州的叩手礼、江西本地的攒茶……聊到兴起,还现场模仿起来,笑声此起彼伏。
这种轻松的氛围,让很多同学放下了手机,真正地去和人交流。化学系的王同学笑着说:“在这儿待久了,反而觉得面对面的聊天比刷朋友圈有意思。”他最近迷上了茶叶中的成分分析,正计划和几个同学一起做个小小的研究。
你看,兴趣就是这样,它会在你不经意间,把你引向更远的地方。这个抚州学生品茶工作室,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场所,更是一种可能性——让不同的兴趣自然生长,让跨专业的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生。
临近毕业的刘学长,已经确定要去茶企工作。他感慨地说,在这里泡茶的四年,改变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:“传统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像茶一样,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、活着的文化。”
夜幕降临,工作室里依然亮着温暖的灯光。又一壶水烧开了,蒸汽袅袅升起,新的茶正在冲泡。那些年轻的身影在茶香中交流、分享、成长,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,让古老的茶文化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。这一切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