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洲里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昔日暗号是否仍在使用
前几天和老同学聊天,不知怎么就说起了上学时候的事儿。他忽然问我:“哎,你还记不记得咱们当年在栏杆上对暗号那会儿?” 这话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冬天。
那时候我还在满洲里读小学。校门口有段铁栏杆,被我们摸得锃亮。每天放学,总有几个男生磨磨蹭蹭不走,凑在栏杆旁边交头接耳。他们是在对暗号——这是进入我们那个小圈子的通行证。今天的暗号可能是“北极星”,明天就变成了“白桦林”。要是对上不,那可不好意思,昨天的游戏攻略就不能告诉你了。
那些年我们喊过的暗号
暗号的内容五花八门。有时候是动画片里的台词,有时候是刚学的古诗,更多时候是哪个调皮鬼随口编的顺口溜。记得有阵子特别流行“土豆土豆我是地瓜”,喊完了还要配上特定的手势。现在想起来挺幼稚的,可那时候当真得很,仿佛这几个字里藏着天大的秘密。
前两天特意绕到母校门口转了转。放学时分,校门口照样围满了接孩子的家长。孩子们叁叁两两地走出来,有的凑在一起看手机,有的讨论着周末要去哪儿玩。我在那儿站了半个多小时,硬是没听到一句像我们当年那样的暗号。倒是有个小姑娘举着电话手表,脆生生地说:“妈妈我到小卖部门口了。”
你说这满洲里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我琢磨着,可能真的没有了。现在的孩子联系太方便了,想找谁,手机一按就通。我们那会儿可不行,家里有电话的都没几家,约着去哪儿玩,全靠在栏杆那儿对上暗号才能碰头。
不过转念一想,也许暗号并没有消失,只是换了个形式。你看那些游戏里的术语,短视频平台的暗语,不都是新一代的暗号吗?只是他们不需要在校门口喊出来了,在网络上敲几个代号,彼此就心领神会。
前阵子碰到邻居家上初中的孩子,听他和他同学说什么“测测诲蝉”、“绝绝子”。我听不懂,他们笑得前仰后合。这不就是我们当年的“土豆地瓜”吗?每个时代的孩子,都需要属于自己的秘密语言,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说到这儿,我突然很好奇:那些曾经在满洲里各个校门口流传的暗号,究竟是谁发明的呢?是哪个孩子灵机一动想出来的?又是怎么一传十、十传百,变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?这些问题,恐怕永远找不到答案了。
暗号这东西吧,表面看是孩子们的游戏,细想却挺有意思的。它像是一把钥匙,能打开某个小圈子的门;又像是试金石,试试你是不是“自己人”。现在虽然听不到那些稚气的暗号了,但孩子们建立友谊、寻找认同的需求,从来都没有改变。
也许哪天你路过满洲里的某所学校,可以留心听听。说不定在某个角落,还有一群孩子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,延续着这个有趣的传统。毕竟,童年总是需要一些秘密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