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坛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金坛男子常走的小巷道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要说金坛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。这些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角可能还长着青苔。早上七八点钟,巷口早餐摊的蒸笼冒着白白的热气,穿工装的中年人端着不锈钢饭盒等小笼包出锅,顺便和摊主聊两句今天的菜价。这种场景,你在新建的宽阔马路上可看不到。
我有个住在城南的老同学说过,他们那条巷子有个修鞋摊,老师傅在那儿摆了二十多年。巷子里的男人下班路过,总会习惯性地在摊前的小马凳上坐会儿。也不全是修鞋,有时就是抽根烟,看老师傅熟练地纳鞋底。那种叮叮当当的敲打声,听着特别踏实。他说现在商场里的修鞋铺干净亮堂,可就是找不到那种让人放松的感觉。
老地方的旧时光
金坛男子常走的小巷道,往往藏着些不起眼却地道的吃食。比如巷子深处那家只卖羊肉汤和烧饼的小店,连招牌都没有,可每到傍晚,店里五六张桌子总是坐得满满当当。老板认得每个熟客,谁喜欢汤里多放香菜,谁爱吃烤得焦一点的饼,都记得清清楚楚。这种熟悉劲儿,让忙碌一天的男人能彻底放松下来。
说来也怪,现在到处都在建新城区,商场一个比一个气派。可不少金坛男人还是爱往这些老巷子里钻。或许是因为在这些地方,他们不用端着,不用想着身份地位。穿西装的和穿工装的可以挤在同一张桌子上喝汤,聊的都是最平常的家常话。这种自在,大概就是巷子独特的魅力吧。
我注意到,这些金坛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还有个特点——总有几个老店面几十年不变。可能是家剃头铺,老师傅还用手推子;可能是家杂货店,门口摆着竹编的椅子。这些店现在挣不了大钱,但街坊邻居离不开。巷子里的男人从小看到大,这些老铺子成了他们生活里的固定坐标,提醒着这座小城还没完全丢失从前的样子。
傍晚时分,金坛男子常走的小巷道开始热闹起来。下班的人慢悠悠地骑车穿过,在熟食店前停下来切半只盐水鸭;退休的大爷摇着蒲扇坐在巷子口的石墩上下棋;偶尔还能听到谁家窗口飘出老歌的旋律。这些细碎的日常,编织成金坛男人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他们在这里卸下一天的疲惫,找回最舒服的状态。
时代在变,城市在变,但这些巷子依然固执地保留着某种节奏。不匆忙,不浮躁,让人能喘口气。我想,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金坛男人总爱往巷子里钻——在这些弯曲狭窄的空间里,藏着他们最自在的生活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