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湖做大活的地方,洪湖最佳活动场所
洪湖这地方啊,说起做大活,老洪湖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湖东那片老码头。早晨五点半,天还蒙蒙亮,码头上就叮叮当当响起来了。
我上个月特意起了个大早跑去瞧,正好碰见老陈在修渔船。他手里拿着扳手,裤脚卷到膝盖,一边敲敲打打一边跟我说:“在这儿干活的都是实在人,你看这船板,得用杉木,泡了叁十年湖水都不带变形的。”他指着岸边一排铺子,“从船具到渔网,从焊接到上漆,没有他们搞不定的。”
手艺人的坚守
老陈的铺子开了二十八年,墙角堆着各式各样的工具,每件都磨得发亮。有个小伙子拿着断了的船桨来找他,他眯眼看了看裂纹:“这是碰上暗桩了吧?我给你加两道铁箍,保准比原来的还结实。”说完就蹲在门槛边上忙活起来,刨花落了一地。
往巷子里走,你会发现这儿像个露天工厂。李家父子专做渔网修补,手指翻飞间,破洞就消失得无影无踪;隔壁老周摆弄柴油机最在行,再老的机器到他手里都能重新轰隆作响。他们说,在洪湖做大活的地方干活,讲究的是真本事。
正说着,远处传来吆喝声。原来是几个年轻人正在给新船刷桐油,阳光照在深红色的船身上,泛起柔和的光泽。“这活儿急不得,”带头的老师傅抹了把汗,“每刷一遍要晾两天,前后得五遍才行。”他拍拍船帮,“在洪湖最佳活动场所干活,偷工减料可不行。”
现在很多地方都用上机械了,但这片老码头还保留着手艺人的温度。老陈常说,机器压出来的零件是标准,可手艺人的眼睛会说话。他能从木纹走向看出哪里该加固,能从发动机声音听出哪里不对劲。这种本事,是几十年跟湖水打交道练出来的。
下午叁点多,湖面泛起金光。修好的渔船陆续下水,新补的渔网撒向湖心。看着那些忙碌的身影,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爱来这儿——在这片洪湖最佳活动场所,每件工具都带着温度,每双手都藏着故事。
老陈送我到路口,身后又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。这声音在暮色里传得很远,像是在诉说着洪湖做大活的地方永远不会消失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