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山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实况
最近在小区菜市场听见张阿姨扯着嗓子跟人唠嗑:“哎你知道不?老黄家初中那孩子,揣着100块钱跑去公用电话亭,抱着话筒唠了整整叁个钟头!”旁边卖豆腐的李大爷眼镜都快掉下来了:“现在娃娃们不都视频聊天吗?咋还兴写信时代的老黄历?”
这事儿听着确实有点穿越。现在谁不是捧着手机戳戳屏幕就能联系?可偏偏就有人愿意花这笔“冤枉钱”,守着个固定电话说个没完。我琢磨着,这里头肯定藏着点什么我们没注意到的门道。
藏在电话线里的青春期心事
我后来拐弯抹角打听到,那个打电话的男孩叫小磊,正在读初二。他那部传说中的三小时电话,其实是打给转学去外地的好哥们儿。俩人就举着话筒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——作业怎么写不完,篮球赛输得憋屈,隔壁班女生今天扎了什么发绳... ...
“视频?那多别扭啊。”小磊后来挠着头说,“对着镜头都不知道手该放哪儿。就打电话最好,能一边抠墙皮一边说,说到没话了也不尴尬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半天。我们总以为孩子们就喜欢光鲜亮丽的新玩意儿,可他们其实比谁都明白——有些悄悄话,就适合藏在电流的杂音里,适合用一根弯弯曲曲的电话线,传到另一个人的耳朵里。
那100块钱,对初中生来说可不是小数目。小磊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,还偷偷帮邻居取了几次快递。可他觉得值:“这叁小时里,我俩好像还坐在前后桌,他还能听见我这儿窗外的卖豆浆的吆喝声。”
被遗忘的“慢交流”
想想看,现在还有多少人正儿八经地打电话?微信六十秒语音都觉得太长,恨不得全部转成文字。可有时候吧,有些东西打字打不出来——比如说到一半突然卡壳的那种沉默,比如没忍住的吸鼻子声,还有背景里突然响起的鞭炮声。
楼下小卖部的公用电话大爷跟我说,现在来打电话的,多半是像小磊这样的半大孩子。“他们管这个叫... ...叫‘声音的陪伴’。”大爷眯着眼睛笑,“说比视频自在,比打字暖和。”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,抱着电话和同学讨论作业,其实作业十分钟就说完了,剩下时间都在胡扯。现在想想,那可能就是我们最初学会的、如何与朋友共享时间的方式。
小磊那场着名的叁小时通话,最后十分钟俩人都没怎么说话。“就听着对方的呼吸声,他在那边翻书,我在这边转笔。”小磊说着有点不好意思,“但感觉他就在旁边坐着似的。”
说来也怪,这个黄山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故事传开后,附近几个公用电话亭的生意居然好了不少。有样学样的中学生开始重新发现这种“古老”的交流方式——把零花钱换成大块的、不被打断的时间,送给远方的朋友。
或许在某个角落,还有更多的“100元3小时电话”正在发生。那些细细的电话线里,流淌着成年人已经遗忘的、最朴素的陪伴。没有滤镜,不能美颜,甚至连表情都看不到——但正因如此,每一个停顿、每一次笑声都格外真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