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邑品茶上课群,昌邑茶艺学习交流圈
最近总被朋友问起,周末有什么新鲜去处?我总会笑着推荐:“要不要来我们昌邑品茶上课群坐坐?”这个起初只有叁五爱茶人的小圈子,如今已成了近百人共同成长的茶艺学习交流圈。
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是在老城区的梧桐茶馆。推门进去,茶香混着桂花香扑面而来。穿棉麻衬衫的张老师正在烫洗紫砂壶,见他手势轻柔,有人好奇:“这样烫壶不会太慢吗?”张老师停下动作:“急什么呢?茶有它自己的时辰。”就是这句话,让我留了下来。
从烫壶温杯开始
很多人以为喝茶就是抓把茶叶冲热水,其实门道可多了。第一次正经上课,光是学习怎么持壶就练了半小时。李姐手抖得厉害,自嘲道:“我这拿炒锅稳当的手,怎么就拿不住这小茶壶?”大家都笑了,张老师却认真说:“正是要忘记炒锅的力道,才能找到茶壶的分量。”慢慢地,李姐的手真的不抖了,后来还成了我们中间泡茶最稳的人。
在昌邑茶艺学习交流圈里,这样的转变几乎每周都在发生。上个月新来的大学生小陈,起初连绿茶红茶都分不清,现在能品出不同山场的岩韵。他说最享受的是大家围坐品茶时的闲聊——没有刻意说教,就是在氤氲茶香里,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流心得。
说来有趣,我们这个昌邑品茶上课群最热闹的时段反而是工作日晚间。大家结束一天忙碌,聚在茶室就像回到另一个家。会计王姐常带着点心过来,她说:“在这儿喝杯茶再说说话,比什么减压方法都管用。”确实,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,心也跟着慢慢打开。
上周我们尝试了宋代点茶,那叫一个热闹。打茶沫打得手臂发酸,可当看到茶汤表面泛起白沫,绘出简单图案时,所有人都像孩子般欢呼。六十岁的赵叔最投入,举着茶碗舍不得喝:“这可是穿越千年的味道啊!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我们追寻的不只是茶味,更是这种与美好事物相遇的感动。
如今群里每天都有新话题:有人分享了老家茶园的照片,有人请教存茶方法,还有约着一起去茶博会。这个由茶结缘的圈子,渐渐成了我们在城市里的一片小天地。每次路过梧桐茶馆,看见窗内暖黄的灯光,就知道又有茶友在那里,等待着与新朋旧友共度一段有茶香的好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