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海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龙海站后巷弄风情
龙海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就像这座城市被遗忘的角落。每次走过那条坑洼的水泥路,鞋底都会蹭起细小的尘土。站前广场上熙熙攘攘的旅客,绝不会想到一墙之隔的地方,还藏着另一个世界。
巷口修车铺的王师傅正拧着螺丝,手上沾满黑色油污。我问他在这呆了多久,他抬起头眯眼想了想:"新站启用我就在这儿啦。"他说的新站,其实是二十年前修的二层站房。墙上挂的旧式圆钟早就不走了,可王师傅还是习惯抬头看那个钟点。
巷弄里的光景
往里走几步,裁缝店里的老式缝纫机咔嗒咔嗒响着。李阿姨踩着踏板,针脚在布料上游走。她身后的墙上挂着各种颜色的线轴,阳光从门缝漏进来,照得那些线闪闪发光。"现在年轻人都不来改衣服啦,"她边说边推推老花镜,"都说直接买新的。"
再往深处去,有家开了叁十年的包子铺。清晨五点半,第一笼包子准时冒起白汽。老板娘撩起围裙擦手,给早起赶工的人们递着豆浆。那些装在塑料袋里的豆浆,总是烫得让人左右倒手。
午后两点钟的光景最有意思。阳光斜斜地打在斑驳的墙面上,把那些褪色的春联照得发亮。几只流浪猫蜷在煤堆旁打盹,偶尔甩甩尾巴。这时能听见火车站广播隐约传来,像是给这条巷子打着节拍。
住在这儿的刘奶奶说,她能从火车汽笛声判断车次。"那声短的是去厦门的,长的是去福州的。"她说这话时,正坐在竹椅上剥毛豆,豆子落进搪瓷碗里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傍晚时分,炒菜的香味从各家窗户飘出来。铁锅和铲子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,还夹杂着家长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呼唤。这时候的龙海站后巷弄风情,就像一幅褪了色的旧年画,虽然泛黄,却透着暖意。
夜深了,巷子里只剩下几盏昏黄的路灯。末班车的汽笛响起后,整条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那家通宵营业的便利店还亮着灯,像夜航船的灯塔。
其实想想,这条小巷子和前面的火车站,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两个面。一个忙着送往迎来,一个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。但谁说那些匆匆的脚步,不会在某个瞬间,突然想念起这样一条安静的小巷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