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浦品茶上课,荔浦茶艺学习体验
周末清晨,我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着,空气里飘着若有似无的茶香。转角处,"荔浦品茶上课"的木牌在晨光中微微发亮,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,仿佛跨进了另一个世界。
穿着棉麻长裙的林老师正俯身调整茶席,见我站在门口局促的样子,她笑着招手:"来得正好,水刚沸第二遍。"她身后整面墙的茶罐像列队的士兵,每个罐身上都贴着工整的标签:正山小种、白毫银针、凤凰单丛……
第一次触摸茶叶的温度
"很多人觉得茶道高深莫测,"林老师捏起一撮铁观音放在我掌心,"其实啊,就是从认识这片叶子开始。"我低头细看,墨绿的茶叶蜷曲着,凑近能闻到淡淡的焙火香。"这是去年秋茶,现在喝正好,火气退了,香气内敛。"
教室里陆续来了几位学员,有位满头银发的奶奶熟练地温壶烫杯。她看出我的惊讶,眼角笑出细纹:"退休第叁年,每周都来。以前总急着把茶往嘴里送,现在学会等了。"她说的"等",是等水温降到85度,等茶叶慢慢舒展,等茶汤从金黄转为蜜绿。
林老师往紫砂壶里投茶的动作格外轻柔:"听见了吗?这是茶叶落在壶底的声音。"我屏息细听,沙沙声像极了下小雨。原来从第一步开始,荔浦茶艺学习教的就是用五感去体会。
茶汤里的光阴故事
当第一泡茶汤斟入品茗杯,阳光恰好透过木格窗,在琥珀色的茶汤上跳跃。我学着林老师的样子叁指握杯,先观其色,再闻其香。那股兰花香钻进鼻腔的瞬间,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说"未尝其味,先得其韵"。
坐在我对面的年轻男孩小陈是茶艺师考证班的学员。他转动着手中的杯子:"我家开茶铺二十年,爸妈一直用大缸泡茶。我来上课第一天,我爸说瞎折腾。"他顿了顿,"直到上周,他看我冲泡武夷岩茶的手法,默默坐在旁边喝了叁泡。"
林老师往公道杯里续水:"茶就是这么奇妙,它连接着不同年代的人。"她记得有个学员带着六岁的女儿来上课,小姑娘现在能闭着眼睛分辨叁种绿茶。"不是要培养小茶艺师,是让她记住这个味道,将来无论走到哪里,都能凭着味觉找到回家的路。"
说到这儿,她突然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个陶罐:"这是去年和学员们一起窨制的茉莉花茶,开给你们尝尝。"揭开盖子那刻,整个教室都被初夏的气息包围了。原来真正的荔浦品茶上课,学的不仅是技巧,还有如何把时光封存在茶叶里。
在茶香里遇见另一个自己
课程过半时,我已经能勉强完成整套冲泡流程。虽然动作还显生硬,但注水时学会了控制水流,像书法中的提按顿挫。林老师站在我身侧轻声提醒:"手腕再沉半分,对,就是这样。茶道练到最后,练的是心性。"
那个下午,我们尝了七种茶。从鲜爽的安吉白茶到醇厚的普洱老茶头,每换一种茶,就像推开一扇新的门。最让我惊讶的是岩茶,明明焙火味很重,叁泡之后却生出清甜的回甘。像极了生活,总要经历些磨砺,才品得到深处的甜。
银发奶奶分享她的心得:"年轻时候喝茶解渴,中年喝茶提神,现在嘛,"她晃着手中的茶杯,"喝的是和自己相处的时光。"
离开时暮色四合,林老师往我包里塞了包茶样:"回家用今天教的方法再泡一次,味道会不一样。"我走在巷子里,舌尖还留着茶香。忽然明白,这间教室教的从来不只是泡茶的步骤,而是如何在一杯茶的时间里,找到从容生活的节奏。
路灯次第亮起,我把那包茶叶小心地收好。下周的荔浦品茶上课,我想早点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