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通话优惠50元叁小时
最近在小区门口的宣传栏上,看到张皱巴巴的广告纸:“眉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。这行字让我愣了好一会儿,叁小时?现在谁还打这么长的电话啊?
记得我上初中那会儿,2010年前后,智能手机还没普及。我们用的都是充话费送的老式按键机,每个月最头疼的就是话费。那时候班里流行一种“夜话卡”,晚上九点后打电话特别便宜。几个好朋友经常偷偷躲在被窝里聊天,一聊就是整个周末的夜晚。有次我跟同桌讨论数学题,从二元一次方程聊到暗恋的女生,挂电话时发现耳朵都发烫了。
那些年我们煲过的电话粥
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,当时为了省话费我们有多拼。计算着每秒话费,提前写好谈话要点,甚至发明了一套“暗号”——电话响叁声挂断表示“老地方见”,两声代表“作业写完没”。这种学生通话优惠50元叁小时的套餐要是早点出现,我们大概会把所有零花钱都砸进去。
上周去眉山亲戚家做客,正好碰上读初二的表妹在打电话。她戴着蓝牙耳机,边写作业边和朋友闲聊,已经持续了两个多小时。“你们现在电话费不贵吗?”我忍不住问。她神秘地笑笑,掏出手机给我看订购的套餐——果然就是那个学生通话优惠50元叁小时的服务。
这让我想起现在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沉迷网络,却忘了我们当年也是这样通过电话线构建自己的小世界。表妹说,她们班几乎人手这个套餐,周末经常组队“语音自习”。有时讨论题目,有时只是开着免提各写各的作业,偶尔说几句闲话,就像当年在教室里同桌学习的感觉。
不过这种长时间通话也引发了我的思考。表妹的妈妈倒是很支持:“总比整天刷短视频强吧?至少她在真实地和人交流。”这话让我若有所思。在这个隔着屏幕打字的时代,能听到朋友笑声里的情绪变化,对话中自然的停顿和思考,确实是难得的体验。
前两天我在公交车上,听到两个初中生在讨论这个眉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套餐。一个女孩说:“我上周和小雅打了两个半小时电话,把月考的错题都弄懂了。”另一个男孩接话:“我们战队每周固定通话训练,比打字沟通效率高多了。”
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“打电话”这件事。它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,而是成了年轻人维系友谊、共同成长的空间。就像我们当年在操场上并肩散步,现在他们在电波中彼此陪伴。这种学生通话优惠50元叁小时的模式,意外地守护了某种原始的交流方式。
看着街上匆匆走过的中学生,他们有的戴着耳机低声细语,有的对着手机眉飞色舞。虽然时代在变,但青少年渴望交流的心从未改变。只是从前我们靠着树干聊到夕阳西下,现在他们通过电波相连直到手机发烫。
放下这些感慨,我突然很想给老朋友打个电话。不在乎说什么,就想听听那个熟悉的声音,像中学时代那样,漫无目的地聊上一会儿。毕竟有些温暖,是再多的文字消息也传递不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