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兰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区域俗称靶楼
普兰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这事我头一回听本地同学说起时,差点把嘴里的奶茶喷出来。这名字也太形象了吧?后来才知道,附近那片区域还有个更响亮的外号——靶楼。两个名字像对孪生兄弟,在这片大学城里口耳相传。
记得刚入学那会儿,我站在宿舍阳台往外望,视线总会被那片密密麻麻的建筑吸引。那些楼挨得特别近,窗户像是复制粘贴出来的,远远看去真像军事据点里的观察哨。有天隔壁宿舍的老王来串门,指着那片楼说:“喏,那就是咱们的炮楼。”我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,他说的不是抗战剧里的那种炮楼。
炮楼这个名字怎么来的
后来混熟了才搞明白,炮楼这个称呼已经流传好几年了。主要因为那片学生公寓楼层高、密度大,从某些角度望过去,确实像一排排瞭望塔。再加上住的基本都是学生,年轻人精力旺盛,半夜还能看见不少窗户亮着灯,有人说是熬夜赶作业,也有人开玩笑说是在“放空炮”——这说法当然带着些学生特有的调侃意味。
至于靶楼这个称呼,听起来比炮楼还要夸张。有个在这住了叁年的学长告诉我,因为那片区域正好处在几个教学楼的视线交汇处,走在路上总觉得四面八方都有人看着,像被当成靶子似的。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夸张,但确实传神。
说实话,我第一次去那边找同学时,绕着那些长得差不多的楼转了半天才找对地方。楼道里飘着各种外卖的味道,偶尔能听见某个房间里传出打游戏的声音。晾在阳台上的衣服五颜六色的,把单调的建筑外墙点缀得有了几分生气。
住在那边的同学常说,夏天最难受,楼间距太近,穿堂风都成了奢侈品。不过好处是离商业街近,下楼走两步就能买到热乎的煎饼果子,这对早上贪睡几分钟的大学生来说,简直是救命稻草。
这两个看似戏谑的称呼,倒成了学生们心照不宣的暗号。约着吃饭聚会,直接说“炮楼楼下见”,比说具体地址还管用。这些称呼里藏着学生时代特有的幽默感,把枯燥的校园生活点缀得生动了几分。
上周和几个毕业生聊天,他们提起炮楼时眼神里还带着怀念。虽说当初没少抱怨居住条件,但真到毕业搬走时,反而舍不得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。那些通宵复习的夜晚,那些在阳台上吹风聊天的夏夜,都成了青春记忆里闪光的碎片。
这片被戏称为炮楼的区域,就像是大学生活的微缩景观。它可能不够完美,但却真实地承载着无数年轻人的喜怒哀乐。每扇亮着的窗户后面,都可能正在上演着属于青春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