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乐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学院后街茶叙时光
长乐女子学院后街喝茶
常有人问我,长乐女子学院最让人留恋的是什么。是图书馆窗外的玉兰花?还是音乐楼飘来的钢琴声?要我说啊,最勾人的反倒是学院后街那几家不起眼的茶铺。青石板路走到尽头,绕过那棵老槐树,空气里就开始飘起淡淡的茶香。
记得第一次被室友拉去喝茶,我还嫌那儿太旧。木门吱呀作响,竹帘半卷着,老板娘正不紧不慢地烫着茶杯。她抬眼看了看我们:“新来的?试试今年的春茶。”那语气熟稔得像在招呼邻家孩子。
说来也怪,从那以后,我竟成了那儿的常客。下午没课的时候,总爱捎本书过去坐坐。茶铺里安静得很,偶尔能听见后厨煮水的咕嘟声。老板娘忙完手里的活,会坐在柜台后翻翻旧杂志,或者给窗台上的茉莉花修修枝叶。
时间久了,我发现来这儿的都是熟客。有个总穿素色旗袍的女老师,每周叁必来,每次都点同一款龙井。她说在这喝了七年茶,看着茶铺的墙纸从鹅黄变成米白。“这儿的茶啊,喝的是时光的味道。”她说这话时,正望着窗外飘落的槐花。
其实长乐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件事,早已超越了喝茶本身。更多时候,我们贪恋的是那个可以暂时卸下所有身份的空间。在这儿,不必是优秀学生、社团骨干,只需要做个安静的喝茶人。茶汤在杯中转凉的过程,像极了青春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。
去年深秋,我遇到个特别的客人。那是个雨天,茶铺里只剩我和一位白发老人。她小心地从布包里取出个铁皮盒子,里面装着晒干的桂花。“能帮我把这个加在茶里吗?”她笑了笑,“四十年前,我也常来这儿喝茶。”原来她是学院的退休教师,专程从城东赶回来,就为了重温当年的味道。
那天我们聊了很久。她说现在的茶具都换成白瓷的了,从前用的是青花盖碗。但茶香没变,槐树的影子投在桌上的样子也没变。“你看,”她指着窗外,“从前那儿有家书店,现在改成咖啡馆了。只有这家茶铺,还守着老样子。”
我突然明白,为什么毕业多年的学姐们回校时,总要来后街坐坐。她们寻找的不仅是记忆中的茶味,更是那个曾经的自己。就像此刻氤氲的茶气,虽然抓不住,却真实地温暖过每个来过这里的人。
暮色渐浓时,茶铺亮起暖黄的灯。叁两个学生推门进来,熟门熟路地找到自己的老位置。老板娘依旧不紧不慢地烫着茶杯,就像她二十年来每天都在做的那样。学院后街茶叙时光就是这样,看似平淡,却让每个寻常午后都变得值得珍藏。
最近听说后街要改造了,同学们都在担心茶铺会不会消失。我倒觉得,有些东西是拆不掉的。就像茶香浸透木质桌案的纹路,就像老主顾推门时习惯说的那句“老规矩”,这些细碎的印记,早已成了长乐女子学院独有的风景。
茶杯见底时,我在想,或许很多年后,我也会像那位老教师一样,专程回到这里。就为了一杯茶的工夫,重温这段闪着光的青春。到那时,不知道槐树又粗了几圈,墙上的老挂钟还走不走得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