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那里有站小巷,赤水那处有弄堂小站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1:43:59 来源:原创内容

赤水那里有站小巷

那天拐进赤水那里有站小巷的时候,天空正飘着毛毛细雨。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快要滴出水来。这条巷子窄得很,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着身子。我撑着伞慢慢往里走,忽然听见"哐当哐当"的声音从巷子深处传来。

声音越来越近,原来是个推着自行车卖豆腐脑的大爷。车铃铛早就锈迹斑斑,倒是车杠上挂着的铜铃清脆得很。"让一让嘞——"大爷拖着长音喊道,自行车轮子精准地压着石板缝往前走。我这才发现,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其实藏着不少门道。

再往深处走,居然真有个老式售票窗口。木框玻璃窗推开一半,里面坐着个打毛衣的大姐。窗口上方挂着块手写牌子:"赤水那处有弄堂小站"。这名字起得真有意思,既说了位置,又点出了特色。我凑近看了看时刻表,发现每天只有两班车,早出晚归。

"买票吗?"大姐头也不抬,手里的毛衣针还在上下翻飞。"最后一班车还有半小时发车。"我犹豫了一下,还是掏钱买了张票。倒不是真要去哪儿,就是好奇这个藏在巷子里的车站,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候车时光

所谓的候车室,其实就是巷子拐角处搭的棚子。几把竹椅随意摆着,有个老伯正在泡茶。他用的居然是个搪瓷缸子,上面还印着红色的"劳动光荣"字样。茶香混着雨水的味道,在空气里慢慢散开。

"第一次来?"老伯递给我个小板凳,"这趟车啊,开了叁十多年了。"他说以前这条巷子可热闹了,每天人来人往的。后来大马路修通了,好多人都忘了还有这么个地方。但总有些人记得,比如那些要去山里收山货的,还有走亲戚的老人家。

正说着话,又来了几个乘客。有个拎着竹篮的大婶,篮子里装满了新鲜的笋干;还有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,说是要去找个写生的好地方。大家都很自然地找个地方坐下,像早就认识似的。

这时我才注意到,棚子墙上贴着好些老照片。都是这些年在赤水那里有站小巷拍的,有挑着担子的小贩,有嬉笑打闹的孩子,还有结婚队伍经过的热闹场面。每张照片背后,都藏着一段故事。

出发时分

车子终于来了,是辆中巴车,漆成深绿色。司机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,一下车就挨个跟老乘客打招呼。"李婶,又去看闺女啊?""王伯,今天带的什么好茶?"轮到我的时候,他笑了笑:"新朋友?欢迎欢迎。"

上车的时候,我特意选了靠窗的位置。车子缓缓启动,在窄巷里穿行。两旁的屋檐几乎要擦到车窗,偶尔有晾衣杆从楼上伸出来,挂着还在滴水的衣服。有户人家正在做饭,辣椒炒肉的香味飘进车里,引得人肚子咕咕叫。

车子开得很慢,时不时要停下来让行人。有个老太太拎着菜篮子,慢悠悠地横穿巷子,司机也不着急,耐心等着。倒是后面有个年轻乘客小声嘀咕:"这也太慢了。"旁边的大叔听见了,笑着说:"急什么?这条路啊,就得慢慢走。"

确实,在这条赤水那处有弄堂小站的线路上,时间好像变得特别宽容。没有人看表,没有人催促。卖豆腐脑的大爷又出现了,这回是停在巷口,几个刚放学的小孩围着他。车子经过时,大爷还朝司机挥了挥手。

当我终于到达目的地准备下车时,司机对我说:"明天要是还想坐车,记得早点来。早晨那班车,能看见巷子里的炊烟,可好看了。"我点点头,心里已经在盘算着明天的行程。这条藏在巷子深处的线路,这个特别的赤水那里有站小巷,确实值得再来一次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