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西品茶教室工作坊,鸡西茶艺课堂学习班
这间教室藏在鸡西一条老街上,推开门,茶香就扑了过来。不是那种很冲的味道,是淡淡的,暖暖的,像老朋友打招呼。老板李姐正弯腰摆弄茶具,听见风铃响,抬头笑了笑:“来啦?这边坐,水刚开。”
几张原木茶桌随意摆着,每张上面都有一套别致的茶具。墙上挂着毛笔写的陆羽《茶经》摘录,角落里还堆着几个没拆封的陶罐。这里不像教室,倒像是谁家的客厅,让人一下子放松下来。
第一次拿盖碗,手都在抖
记得我第一次参加这个鸡西品茶教室工作坊,李姐教我们拿盖碗。看着简单,可真上手才发现别扭——食指要压着盖钮,拇指和中指得稳稳夹住碗沿,太用力怕捏碎,不用力又怕摔。“慢点,心静手就稳。”李姐的声音轻轻的。我深吸口气,调整手指,终于找到了那个巧劲。茶汤从盖碗缝隙流出的刹那,金黄透亮,心里莫名地踏实。
那堂课我们喝了叁款龙井。说来奇怪,明明都是龙井,味道却真不一样。第一款豆香明显,但回味短;第二款兰花香,入口更柔;第叁款嘛...层次最丰富,咽下去后喉底还有丝丝甜。李姐不说哪款贵哪款便宜,只让我们自己体会。“茶无好坏,只有合适不合适。”她总爱这么说。
渐渐地,我发现周末来这儿成了习惯。每次都能遇见些有趣的人——有退休的王老师,他说来这儿比打麻将有意思;有开面馆的张大哥,他想在店里添点茶文化;还有几个年轻白领,说泡茶能让他们慢下来。大家围坐一桌,不说话时光听着水沸声都舒服,聊开了又能从天南说到海北。
不只是泡茶那么简单
在鸡西茶艺课堂学习班待久了,我才明白李姐的用心。她不止教技巧,更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。比如温杯,她说这不只是卫生,是让茶具“醒过来”,也是对客人的尊重。又比如注水,高冲低泡各有讲究,水柱粗细、落点位置,都影响茶汤味道。
上个月,李姐带我们办了个小型茶会。从选茶、备具到布置茶席,全由我们动手。那天我负责主泡,说实话挺紧张。但当热水注入盖碗,熟悉的茶香弥漫开来,看着朋友们期待的眼神,心忽然就定了。一杯杯茶递出去,听着他们的赞叹,那种满足感,和工作完成时的感觉完全不同。
现在家里也备了套茶具。晚上不再只顾刷手机,会泡壶茶,慢慢喝。朋友来家里,我也能像模像样地招待一番。他们常惊讶:“什么时候学的这手艺?”我就笑着说:“在咱们鸡西品茶教室工作坊啊,李姐教的。”有几回,还真说动几个朋友一起去上课。
老街还是那条老街,但每次推开那扇门,都像打开另一个世界。城市生活节奏快得像赶集,可在这间教室里,时间忽然就慢了下来。也许这就是茶的力量吧,它不说话,却能让人安静下来,品出生活的本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