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邻近永安站后巷弄
被时光遗忘的拐角
永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和前面广场的喧嚣完全是两个世界。每次从出站口挤出来,拖着行李绕到站后,就像不小心按了静音键。广场上广播声、拉客声、行李箱轮子咕噜声混成一片,可一拐进这条巷子,声音突然就蒙上了一层薄纱,变得模糊而遥远。
巷子不宽,两边是些老旧的居民楼,墙皮斑斑驳驳的,有些地方露出了红砖。阳光好像也不太愿意完全照进来,只在中午那一小会儿,才能斜斜地铺满半条路面。我特别喜欢下午叁四点来这里,那时候阳光变得温和,把晾在窗外的衣服、摆在墙边的几盆绿植,都拉出长长的影子。
巷子口有家修理铺,老师傅总是坐在小马扎上,身边堆着些待修的电饭煲和旧风扇。他不太吆喝,手里拿着螺丝刀慢悠悠地转着,只有熟人路过点点头,他才抬抬眼,算是打过招呼。再往里走,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食物香气,是从一栋矮房子里飘出来的。那是一家没有招牌的家庭小食堂,只做附近熟客的生意。我偶然进去过一次,老板话不多,但做的红烧肉滋味醇厚,配着热气腾腾的白米饭,能让人忘记很多烦恼。
邻近永安站后巷弄的这一片,时间仿佛走得特别慢。火车站前面是不断出发和到达的现代节奏,而这里,还固执地保留着一种旧日的生活气息。有次我看到一位老太太,坐在自家门口的竹椅上,慢条斯理地择着青菜,脚边趴着一只花猫,慵懒地甩着尾巴。火车每隔一阵就从不远处轰隆驶过,她却像什么都没听见,动作还是那么不紧不慢。
这种对比常常让我觉得,我们这些匆匆赶路的旅客,和生活在永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里的人们,虽然只隔着一栋建筑,却像是活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里。我们是流动的,是奔波的;而他们是扎根的,是沉淀的。
巷子深处有棵老槐树,树荫能罩住大半条路。夏天的时候,总有叁五个老人坐在树下的石凳上下棋,旁边围着几个观战的,偶尔传出几句带着口音的争辩。我有时会停下看一会儿,虽然看不懂棋路,却能感受到那种闲适。风吹过树叶沙沙响,混着棋子落在棋盘上的清脆声,成了这条巷子最动人的背景音乐。邻近永安站后巷弄的这份宁静,似乎有一种力量,能抚平旅途带来的焦躁。
站前广场代表着效率和目的,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去哪里。而站后这些曲折交错的小巷,却更像生活本身——没有明确的路线图,充满着各种偶然和未知。你可能在转角遇见一只晒太阳的猫,可能被哪家窗口飘出的饭菜香勾起回忆,也可能听到一阵孩子的笑声而从心底感到温暖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亮起几盏昏黄的灯。那家小食堂的灯光尤其温暖,透过雾气朦胧的玻璃窗,能看到里面晃动的人影。我想,对于生活在永安火车站后面小巷子里的人们来说,这条巷子不是过渡地带,而是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现场。这里有他们的柴米油盐,有他们的喜怒哀乐,有日复一日的平淡,也有岁月静好的满足。
当我再次拖着行李准备离开时,回头看了一眼这条巷子。它静静地卧在那里,像一个温柔的避风港,收纳着被火车站主流叙事忽略的细碎片段。或许有一天这些老房子会被拆除,这条巷子会改变模样,但至少此刻,它依然守护着一种逐渐稀有的生活节奏,在飞速运转的城市里,提供了一个可以慢慢呼吸的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