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台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后街的小胡同
东台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
每次从东台火车站出来,我总忍不住往右边那片老居民区多看两眼。那儿藏着条不起眼的小巷,本地人管它叫车站后街的小胡同。说真的,第一次拐进去纯属意外——那天叫的网约车堵在站前广场,我索性拖着行李箱往巷口走,没想到竟闯进了另一个世界。
巷口王大爷的修车摊总飘着淡淡的机油味。他在这儿摆了二十多年摊,手边搪瓷杯的茶垢都快有杯壁厚了。“现在年轻人都不认得老凤凰牌啦。”他擦着链条,突然举起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,“当年你婶子就是骑着这车,天天往我摊前过。”车轮转动时发出的吱呀声,像在给他的话打拍子。巷子深处那家裁缝铺还挂着八十年代的招牌,李阿姨踩着缝纫机,针脚走得比钟表还准。有次我裤脚开了线,她叁分钟就处理好,死活不肯收钱:“顺把手的事,你们赶火车的才不容易。”
初夏傍晚最是热闹。放学的小孩举着棉花糖追逐,糖丝粘在嘴角也不理会;卖豆腐脑的叁轮车铃铛响过叁遍,西头到东头的人家就陆续端着瓷碗出来。住巷尾的赵奶奶每天雷打不动坐在藤椅上,她说过最有意思的话是:“听了几十年火车汽笛,要是哪天听不见,反倒睡不着觉。”她总说这条东台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像老树根,看着乱糟糟的,却把整片土地都抓牢了。
不过变化还是悄悄来了。去年巷口开了家网红咖啡店,蓝色外墙在灰瓦房里格外扎眼。开始大家都嘀咕“叁十块一杯抵叁斤排骨”,后来发现店主小陈经常给晚归的邻居留灯,渐渐也就接纳了这份新意。现在王大爷还会指着店里那面照片墙说事:“瞧见没,我那辆老凤凰也上镜了。”
雨季来临时,青石板路积起浅浅的水洼,倒映着爬满墙头的牵牛花。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偶尔误入,鞋跟叩响石板的声响,总会惊动窗台打盹的猫。但没人会觉得被打扰——毕竟这条车站后街的小胡同,早就习惯了迎来送往。它就像火车站的影子,看起来沉默寡言,却装着比站台更绵长的市井烟火。
有时候站在巷子里,能同时听见火车进站的广播和谁家飘出的电视剧对白。那种感觉挺奇妙的,仿佛时代在这里打了个结,把飞驰的列车和慢悠悠的日子系在了一起。转角五金店的张叔有回边修水管边念叨:“铁轨通向天南海北,可巷子里的晾衣绳才拴着真日子。”这话我当时没太懂,现在经过时看见竹竿上晒着的校服、工装、花衬衫,突然就明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