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台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东台邻近中学学生每次五百
昨天路过小区公告栏,看到张皱巴巴的纸条,上面潦草地写着"东台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"。雨水把墨迹晕开了,但数字格外刺眼。我盯着那行字发愣,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年头,孩子们都在经历些什么?
巷口煎饼摊的阿姨边摊鸡蛋边叹气:"现在的中学生啊,上周有个穿校服的娃问我能不能赊账,说等拿到零花钱就还。"她手里的铲子顿了顿,"我问哪来的零花钱,孩子支支吾吾说帮人跑腿。后来才听说,是给附近游戏厅发传单,发一天给八十。"
零花钱背后的影子
其实在东台这一带,中学生赚外快早就不是秘密。学校后门总聚着些社会青年,书包里揣着各种"兼职机会"。我表弟班上有个男生,靠周末给奶茶店当"托儿"排队,两个月换了叁双球鞋。最让我震惊的是,有些家长居然觉得这样能培养孩子"财商"。
隔壁陈老师的女儿读初二,有次偷偷用她手机做刷单任务。被发现时委屈得直掉眼泪:"我们班李丽的新款平板就是这么来的..."陈老师说着说着声音就哑了,"现在这些东台邻近中学学生每次五百的诱惑,防不胜防啊。"
那些躲在灰色地带的中间人特别狡猾。他们不直接露面,通过社交群发布"简单兼职日结300"的消息。等孩子上钩了,才逐步提出更过分的要求。有个叫小伟的男孩,最初只是帮人排队买限量版球鞋,后来被怂恿着去碍罢痴当"气氛组",报酬从两百涨到五百。
真正让我揪心的是在便利店遇到的场景。两个初中生在冰柜前争执,矮个男生攥着皱巴巴的钞票说:"反正就陪他们打会儿游戏,又没危险。"高个男生把可乐放回冰柜:"你傻啊?哪有人平白无故给初中生这么多钱?"他们推门离开时,校服后背都被雨淋透了。
其实孩子们未必不知道危险。但新款手机、联名球鞋、偶像周边,这些在青春期就像带着魔力的符号。当同桌炫耀假期去了迪士尼,当朋友圈里都是最新款电子产物,有些孩子就把底线悄悄往后挪了半步。
校门口经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:穿校服的学生蹲在花坛边按手机,屏幕上流转着各种兼职群消息。他们计算着要攒多久才能买下心仪的东西,却没算过可能付出的代价。有次看见个女孩哭着被班主任领走,据说她轻信了"模特兼职",差点被骗去拍不雅照。
或许我们该问问,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宁愿冒险也不向家长开口?隔壁单元的王姐发现儿子偷拿她口红去卖二手,气得抄起衣架。后来才知道,孩子想给住院的奶奶买营养品,因为听父母总念叨医药费太贵。
现在每次看到穿校服的孩子在商业区徘徊,我都会多留意几眼。他们可能刚结束"一次五百"的约会,正数着钞票计划给游戏充值;也可能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这样的交易。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长得像成年人,可那张脸明明还带着婴儿肥。
巷子深处的网吧霓虹灯彻夜亮着,有时候能看见校服外套挂在椅背上。那些蹲在门口抽烟的社会人,眼睛总往放学路上瞟。有次我故意对着手机大声说:"刚才好像看到警察在查身份证",几个穿校服的孩子立刻从网吧后门溜走了。
其实解决方法未必多复杂。小区物业最近组织了"少年驿站",让退休教师给孩子们辅导功课,顺便教些生活技能。最开始只有叁五个人,现在每到周末,活动室都坐得满满当当。李爷爷的木工课特别受欢迎,孩子们用边角料做文具盒,比玩手机有意思多了。
昨天又经过那个公告栏,发现有人在那张纸条旁边贴了新的便签:"周末图书集市招募学生志愿者,包午饭"。虽然字迹歪歪扭扭,但比旁边那张顺眼多了。清洁工正要撕掉旧广告,我顺手帮他把"东台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"的那张也揭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