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济约茶上课,永济茶约学堂
那杯茶里的时光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我头回听说“永济约茶上课”这回事,还以为是哪个茶艺班搞的新花样。那天路过老街,看见灰墙青瓦的院子里坐着十几号人,人手一杯清茶,有位老师傅正慢悠悠地讲着什么。走近了才听清,这不是在教泡茶,而是在上课——语文课。
穿唐装的老师不紧不慢地翻开讲义,底下有人给邻座斟茶,青瓷杯里飘出淡淡的兰花香。老师讲到《赤壁赋》里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”那句,恰好一阵穿堂风吹过,檐角风铃叮当作响。那一刻我突然懂了,古人说的“读书有味是清欢”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这地方叫“永济茶约学堂”,名字听着古色古香,其实挺接地气的。负责人老陈说,起初就是几个爱喝茶的朋友,每周约在茶馆读书,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索性办成了固定活动。他们不用“课堂”而用“学堂”这个词,觉得更有温度——学问嘛,就该像茶一样,要慢慢品,急不得。
我参加过他们一期《诗经》课,那次讲《郑风·子衿》。老师没急着解字词,反而先让大家闻了闻正在泡的武夷岩茶——那股独特的岩骨花香,恰如诗中“青青子衾,悠悠我心”的韵味。有个大姐突然拍腿说:“我明白了!这思念的味道,就跟这茶一样,入口微苦,回味却甜。”这话比任何注释都来得鲜活。
在永济约茶上课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可以随时提问,也可以安静地走神。有次见个年轻人盯着茶杯发呆,老师也不点破。后来那年轻人说,他看着茶叶慢慢舒展开,忽然想通了困扰半年的工作难题——有时候,答案就藏在那些看似无用的留白里。
他们的永济茶约学堂现在成了这片社区的小小风景。来的人各行各业,有退休教师,有上班族,还有带着作业来的中学生。大家在这儿边喝茶边讨论,从唐诗宋词聊到生活琐事。那种氛围啊,就像好茶遇上好水,自然而然地交融在一起。
上周去时,正赶上他们在读陶渊明。老陈给大家泡了壶陈年普洱,茶汤红亮如琥珀。读到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时,窗外夕阳正好斜照在老槐树上。没人说话,只有茶杯轻碰的声响。那一刻我突然想,所谓文化传承,或许就是这样——不是在博物馆里供着,而是在日常的茶香里,活生生地延续着。
如今每次路过那条老街,我都会放慢脚步。从窗外望进去,总能看到新来的面孔,捧着茶杯,眼睛亮晶晶的。这大概就是永济约茶上课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让学习变成了一件像喝茶般自然的事,不需要正襟危坐,只需要用心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