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岗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边缘小城百元情感故事
这座城市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,灰扑扑的楼宇间总飘着煤烟的味道。老陈在火车站旁开了十年小旅馆,他说这些年见过太多揣着几百块就来闯荡的男女。“叁百块在这儿能住一周,吃十天饱饭,还能看两场电影。”他弹了弹烟灰,“你说这算不算爱情?”
巷口裁缝铺的王姐接话:“上个月有个南方姑娘,拖着行李箱在隔壁租了单间。第叁天就看见她和卖菜的小伙分着吃烤红薯。”她手里的缝纫机哒哒响着,“那姑娘毛衣袖口都磨出线头了,可两人笑得真甜。”
夜市摊的烛火
深秋的夜市,飘着烤冷面和煤炭混合的气味。穿褪色羽绒服的年轻人总在麻辣烫摊子前相遇,六块钱的套餐能加叁样菜。他们分享同一碗飘着红油的汤,呵出的白气缠绕在一起。“老板,多给点豆芽!”女孩的声音清亮亮的,男孩默默把碗里唯一的鱼丸夹给她。
开五金店的老赵说,去年冬天常看见小情侣在他店门口的公交站等车。女孩把手塞进男孩衣兜,两人跺着脚取暖。“现在年轻人谈对象,都爱去商场喝叁十块的奶茶。”他擦拭着扳手苦笑,“但那俩孩子,连叁块钱的烤串都要掰两半。”
环卫工刘婶清理过太多撒落的情书。有写在超市小票背面的,还有用彩笔画着歪扭爱心的。“最揪心是捡到过两张去南方的车票,日期不同。”她推着垃圾车慢慢走,“可能有人先走了一步,也可能有人没赶上。”
锅炉房后的银杏叶
老城区锅炉房后面有棵百年银杏,秋天落满金黄的叶子。附近餐馆服务员小芳常在这里收银杏,说要给男朋友煮茶治咳嗽。“他跑外卖的,嗓子总哑。”她弯腰时围裙口袋露出半截手套,指关节处打着补丁。
租书店老板见证过许多这样的情节。有个小伙子连续半月来租武侠小说,后来才发现是替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借的。“那孩子妈妈是学校保洁,两人总坐在台阶上一起看书。”老板调整着书架上的旧书,“现在哪还有人看纸书?可他们那样子,倒像守着什么宝贝。”
叁百块在鹤岗附近能买到什么?或许是一个月的温饱,或许是半件冬衣,又或许是足够让两个年轻人相互取暖的勇气。煤城的风永远带着凉意,但总有人愿意把冻红的手揣进同一个衣兜。
街角修鞋匠老周最近常修补同一双女式短靴。“鞋底都快磨穿了,姑娘舍不得扔。”他上鞋油的动作很轻柔,“那小伙子来取鞋时,偷偷让我把新鞋垫塞进去。”阳光照进铁皮棚子,他眯眼看向马路对面,那对年轻人正分食着热气腾腾的韭菜盒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