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江品茶教室工作坊,内江茶艺研习课堂
最近路过市中区老街时,总能看到"内江品茶教室工作坊"的暖黄色招牌。说来有趣,第一次看见这个招牌时,我还以为是个普通的茶艺培训班。直到某个周末被朋友拉着参加体验课,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。
推开原木色的移门,茶香便扑面而来。不是那种浓郁到发腻的香味,而是若有似无地萦绕在鼻尖,像山间清晨的薄雾。工作坊的主理人是个穿着棉麻衬衫的年轻人,他正在教几位阿姨辨识茶叶——不是用看的,而是用手轻轻抚摸干茶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"我们这儿啊,不急着教大家泡茶的标准动作。"主理人说话时手上不停,正把一撮白毫银针轻轻拨进温好的盖碗,"先要让大家找回和茶叶相处的本能。"这话让我愣了下。现代社会什么都讲究标准化,没想到在茶的世界里,反而要回归本能。
记得有次参与他们的主题茶会,有位大姐怎么也掌握不好注水的手法。老师笑着让她闭上眼:"别想着这是在'泡茶',就当是在给老朋友斟酒。"说来神奇,当她不再纠结动作是否标准时,反而自然流畅地完成了整个冲泡过程。那天的普洱茶汤格外醇厚,大姐眼角笑出了细纹:"原来喝茶最难的,是放下心里的条条框框。"
这种教学理念很有意思。他们不要求学员立刻记住各种茶叶的产地年份,而是先让大家在茶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味觉记忆。有位常来的老先生说,他最喜欢工作坊里随性的氛围,就像小时候看祖母在院子里待客,随手抓把茶叶,却能泡出最熨帖人心的味道。
茶席上的意外收获
内江茶艺研习课堂最让我惊喜的,是总能遇见各种有趣的人。上个月遇到个90后程序员,他说来学茶是为了治疗"鼠标手"。结果现在不仅手不抖了,还成了单位里的茶文化推广大使。上周还遇见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年轻父母,小朋友学着大人的样子嗅闻茶香,那认真的小模样可爱极了。
工作坊的茶器也很有特色。没有昂贵的紫砂壶,多是素色的陶瓷盖碗和通透的玻璃公道杯。主理人说这是有意为之:"好茶不该被器皿的价格束缚,普通的器物也能呈现茶的本味。"这话让我想起最近在思考的问题——我们是否给生活添加了太多不必要的装饰?
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。每次茶会开始前,老师都会带着大家静坐片刻,听着古琴曲观察茶叶在碗中舒展。这种仪式感不是做作,而是让忙碌的都市人有机会停下来。就像主理人说的:"我们不是在卖茶,是在提供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。"
现在的周末,我常会去工作坊坐坐。有时是学习新的冲泡技巧,有时就是单纯去喝杯茶。在那方茶席上,认识了不少有趣的朋友。我们聊茶,也聊生活,从茶叶的采摘时节说到最近的育儿心得,从水温和茶汤的关系聊到工作中的小烦恼。
茶凉了再续上,话题断了又接起。在这个总让人匆匆赶路的城市里,内江品茶教室工作坊就像个温柔的驿站。它不急着教你成为茶道大师,而是让你在茶香中找回生活本该有的温度。或许,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来过这里的人,都会忍不住再次推开那扇原木色的移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