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宝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灵宝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
最近在灵宝街头巷尾,总听见街坊邻居在念叨一件新鲜事:有个初中生办了张特别的电话卡,只要50块钱就能连着打叁小时长途。这事儿听着挺玄乎,现在随便点个外卖都要二叁十,叁小时通话才要50元?
我家对门李婶拉着我絮叨了半天,说她闺女也办了这张卡。小姑娘父母在南方打工,以前视频总是掐着表算流量,现在每周六晚上都能抱着手机说上好久。“你是没听见,昨晚丫头笑得咯咯的,说妈妈答应暑假带她去海边...”李婶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。
藏在数字里的温度
说实话,刚开始我也怀疑过。现在各种套餐眼花缭乱,哪有这么实在的优惠?直到在便利店碰到个来充值的男孩。他校服洗得发白,手机壳边角都磨破了,可说起刚和外地爸爸通过话时,眼睛亮晶晶的。
“叔叔您不知道,以前我总怕话费超了,说几句就急着挂。”男孩低头划拉着手机屏幕,“现在能慢慢说数学考了满分,说操场边的月季开了,还能听爸爸讲工地的趣事...”他声音渐渐低下去,“就是电话挂断后,心里空落落的。”
这让我想起隔壁班的王老师说过,班上留守儿童最近开朗了不少。有次课间他路过走廊,听见几个学生举着电话兴高采烈地喊:“妈!我英语及格了!”“爸,你教我的投篮方法真管用!”
或许我们都在算经济账时,忘了算感情账。50元3小时通话,摊开来看每分钟不到叁毛钱,可那些在电话里传递的思念和挂牵,又该怎么计价呢?
前两天傍晚,我路过街心公园,长椅上坐着个穿校服的女生。她举着手机轻声细语:“奶奶,今天物理课讲光的折射,就像您喂药时把勺子斜着放进碗里...”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,电话那头应该是她生病的奶奶吧。
这个灵宝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套餐,不知不觉成了连接亲情的桥梁。那些藏在电波里的叮咛,穿过千山万水,最后变成每晚睡前安心的叹息。时代在发展,好在总有些东西不会变——比如孩子想念父母时拨通的电话,比如听到亲人声音时瞬间亮起的眼眸。
暮色渐浓,几个学生说笑着从身旁经过,他们约好今晚都要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。望着他们消失在巷口的背影,我忽然觉得,这寻常的傍晚因为那些正在接通的电话,变得格外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