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都火车站300一次,昌都车站服务叁百元一回
刚从昌都火车站出来,就被一位穿着藏袍的大姐拦住了。她搓着冻得发红的手,用带着浓浓口音的普通话问我:“小哥,要坐车不?叁百块一趟,直接送到酒店门口。”我愣了一下,这个价格在高原地区说贵不贵,说便宜也不算便宜。
站前广场上停着不少私家车,司机们叁叁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。有个老师傅靠在车门上抽烟,看我犹豫不决,便走过来搭话:“这儿离市区还有段路呢,海拔又高,拖着行李走路够呛。”他递给我一张皱巴巴的名片,“要是信不过那些跑散客的,就打我这个电话,也是叁百块一趟,保管安全送到。”
藏在价格里的门道
我好奇地问老师傅,为什么都是叁百这个数。他嘿嘿一笑,掰着手指头给我算账:“油费、车损、高原上的耗损,再加上我们一天也跑不了几趟。这个价,就是让大家都过得去。”他顿了顿,压低声音说,“有些人图便宜找黑车,半路加价的事没少发生。我们在这站口做了这么多年,讲究的是个信誉。”
正说着,刚才那位藏族大姐又领来一对年轻情侣。她手脚利索地把行李装上车,嘴里还念叨着:“放心吧,这条路我跑了十年,哪个弯该减速都记得清清楚楚。”那对小情侣相视一笑,爽快地坐进了车。看来,在这海拔叁千多米的地方,靠谱比便宜更重要。
我最后还是选了老师傅的车。路上他跟我说,其实昌都火车站这边的价格都是公开透明的,基本上都是叁百元一次。“前些年还有人乱要价,后来大家都明白了,宰客的生意做不长久。现在要是听说谁坏了规矩,其他司机都不答应。”
车子在盘山公路上平稳行驶,窗外是连绵的雪山。老师傅熟练地转过一个急弯,继续说道:“你看这段路,冬天结冰,夏天落石,我们天天跑,心里都得绷着根弦。”他指了指仪表台上贴着的全家福,“每次出车,家里人都惦记着呢。”
生活在这条路上
快到市区时,我们在一处观景台停下休息。老师傅从后备箱拿出暖壶,给我倒了杯酥油茶。“跑我们这行的,最怕就是淡季。”他望着远处的雪山说,“有时候在站口等上大半天,也接不到一单生意。可是不来等着吧,万一有客人需要用车呢?”
这时我的手机响了,是个在拉萨认识的朋友打来的。听说我正在从昌都火车站进城的路上,他立刻提醒:“一定要找正规的车,别图便宜!那边海拔高,安全最重要。”我笑着告诉他,正好坐的就是老师傅的车,叁百块,挺放心。
重新上路后,老师傅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。他说最早在站口拉活时,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。车子破旧,路况也差,跑一趟浑身都要散架。“现在好了,路修得平整,车也换新的了。就是这价格,十几年都没怎么变。”说完他自己也笑了,“不是说不想涨价,是觉得老顾客都认这个价,突然改了反倒不习惯。”
进城后,老师傅帮我把行李拎到酒店门口。我递给他车费,他仔细地找了零钱,又从车里拿了张名片给我:“下次要是还来昌都,提前打个电话,我准时到站口等你。”看着他车子远去的背影,我忽然觉得这叁百块钱花得挺值。
在酒店安顿好后,我下楼吃饭,听见隔壁桌的几个游客也在讨论交通问题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说:“咱们明天去火车站,还是提前约个车吧。我问过了,正规的车都是叁百一趟,虽然贵点,但省心啊。”他的同伴纷纷点头。看来,这个价格确实已经成了当地的共识。
晚上躺在床上,想起白天的经历。在这座高原小城,看似简单的“昌都火车站300一次”,背后藏着这么多故事。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,总能遇见些平凡却动人的人和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