衢州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200元随时响应
最近在衢州高校圈里,经常能听到这么句话:“缺人手?找个学生啊,200块就能随叫随到!”刚开始我还纳闷,现在的大学生都这么缺钱吗?后来才发现,这事儿还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上周我表妹要搬家,在朋友圈问了句有没有人帮忙,没想到十分钟就来了叁个男生。领头的那个擦着汗说:“姐,我们按小时收费,200块包干,保证给您收拾利索。”看着他们利索地打包、搬运,我忍不住好奇:“你们经常接这种活?”
校园里的“移动服务站”
那个戴眼镜的男生一边给箱子编号一边说:“可不是嘛!我们有个‘学生服务200元随时响应’的群,里面两百多号人。从代取快递到临时家教,从活动布置到文件翻译,只要不违法的活儿都接。”他腼腆地笑了笑,“这学期我的生活费都是自己挣的。”
说来也巧,就在他们搬家的当口,有个女生急匆匆跑来,说是要找个会笔笔罢的救急。其中一个男生当场就接单了:“我专业课刚学过这个,晚上就能交货!”这场景让我想起小区门口的便利店,只不过他们卖的不是商品,而是时间和技能。
这些学生就像校园里的“移动服务站”。需要送文件?有人在电动车群里报到。要临时演员?戏剧社的同学正缺实践机会。就连我办公室的绿植,都是找了个农学专业的学生来打理的。他说这比在实验室伺候试验田轻松多了,而且现结现算,特别痛快。
不过这种模式能持续火爆,说到底还是因为供需对上了。对雇主来说,找学生比找专业公司灵活;对学生而言,这种零散用工既不影响学业,又能赚外快。特别是有些专业的学生,直接把接单当成了社会实践。
我认识个计算机系的姑娘,靠帮人做小程序已经攒够了买新笔记本的钱。她说每次接单都像在开盲盒,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客户会提出什么需求。有次遇到个老板要开发养鸡场温控系统,她愣是泡了叁天图书馆,把物联网知识恶补了一遍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方式。隔壁王阿姨就嘀咕:“现在孩子怎么都掉钱眼里了?”但她的女儿小林反驳得在理:“我们靠本事吃饭,总比伸手向家里要钱强吧?再说这些经历写在简历里,找工作都有优势。”
夜幕降临的时候,那几个学生收拾工具准备离开。表妹要给他们加钱,领头的男生摆摆手:“说好200就200,我们明早还有单子呢,给新生带路逛校园。”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,我突然觉得,这或许就是新时代的勤工俭学吧。
走在衢州的大学城周边,经常能看到布告栏贴着的服务海报。有些团队已经做得相当专业,名片上印着服务项目、收费标准,还有人专门负责排班调度。这种学生自发的劳务市场,正在成为城市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。
或许过几年,当这些学生步入社会,回想起这段“200块随叫随到”的经历,会发现它教会自己的,远不止是赚零花钱那么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