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浦做服务的小巷子,荔浦街巷服务点
荔浦这个小县城,总有几条巷子特别有意思。特别是那些挂着服务招牌的小巷,白天安安静静的,一到傍晚就热闹起来。巷口修自行车的陈师傅一边拧着螺丝一边跟我唠:这条巷子啊,从我爷爷那辈就开始做服务了。
巷子不宽,刚好能过两个人。青石板路磨得发亮,墙角的牵牛花爬满了半面墙。早上七点多,卖豆浆的推车吱呀呀地过去,留下满巷子的豆香味。住在巷尾的李阿姨总爱站在门口梳头,看见熟人就招呼两句。她说这条巷子像个老邻居,谁家需要什么都清楚。
巷子里的日常生活
要说这荔浦街巷服务点,那可真是包罗万象。王大爷的理发店开了叁十多年,一把推子用了半辈子。他总说:现在的年轻人爱去时髦发廊,可我这儿的老主顾就认这个手艺。隔壁是张婶的缝纫铺,改个裤脚、换个拉链,都是些小活儿,可她做得特别仔细。
巷子中间有家杂货店,老板娘记得每个老顾客的习惯。刘奶奶来买酱油,不用开口她就知道要打那种散装的。这种细心,超市里可找不到。对了,还有修鞋的小马,他修的鞋比新的还耐穿,附近工地上的工人都爱来找他。
傍晚时分最热闹。下班的人顺道来取修好的电器,主妇们站在巷口闲聊,孩子们在巷子里追跑。炊烟从各家厨房飘出来,混着饭菜的香味。这时候你能真切地感受到,这条小巷不只是个服务点,更像是整个社区的客厅。
记得去年冬天,巷子口的排水沟堵了。还没等社区派人来,几个店主自己就动手疏通。修自行车的陈师傅有工具,开餐馆的赵老板叫来伙计,不到半天就解决了。这种自觉,这种默契,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。
现在城里到处都在拆迁改造,听说这条巷子可能也要规划了。老居民们聚在一起时总说,真舍不得这条陪伴了几代人的小巷。这里的每块石板、每扇木门后面,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。那些熟悉的叫卖声、修理声、闲聊声,编织成了荔浦最生动的生活画面。
夜色渐深,巷子里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。最后一家店铺准备打烊,老板锁门时看见晚归的邻居,还会招呼一句明天再来。这样的情景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成了荔浦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。也许这就是老街巷的魅力所在吧,它不只是个提供服务的地方,更是一种生活的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