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尔木哪有小粉灯一条街,格尔木小粉灯街道位置
初闻格尔木小粉灯
前几天和老张喝茶,他忽然凑过来压低声音问我:“哎,你说,格尔木哪有小粉灯一条街啊?” 我当时一愣,脑子里完全没这个概念。格尔木这座城市,在我印象里始终是粗犷的,是青藏线上那个被戈壁环绕的工业新城,是运输卡车停靠的驿站。小粉灯?听起来就带着点暧昧的民间想象,和这座城市的气质似乎不太搭边。
这问题倒让我琢磨起来了。老张是个跑长途的司机,天南地北见识广,他既然这么问,肯定是在哪个圈子里听到过这种说法。我笑着反问他是不是听错了,或者指的是不是那种卖灯具的专业市场。他摆摆手,语气更神秘了:“不是那种正经的灯!就是……晚上会亮的那种,粉红色的。” 我这才恍然大悟他指的是什么。这种说法在很多城市都有流传,像是一种都市传说,但具体到格尔木,我还真没听说过确切的地方。
为了搞清楚这个格尔木小粉灯街道位置,我决定自己去转转。倒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目的,纯粹是好奇心被勾起来了。想想也挺有意思,一座城市除了它官方的地图,似乎总还有另一套民间的、口耳相传的“地图”,标注着各种不成文的聚集地。这种地方通常不会出现在旅游攻略上,但却在某些群体中流传甚广。
夜幕下的寻找
那天晚上我特意开车在市区转悠。从盐桥路到八一路,再从江源路到泰山路,格尔木的夜晚比想象中安静许多。街道宽阔,路灯明亮,沿街大多是正规的商铺、餐馆和宾馆。偶尔能看到几家洗浴中心或理发店,但招牌都是正常的白炽灯或尝贰顿灯,完全没有老张描述的那种“小粉灯”的踪影。
转到一条相对老旧的背街,灯光确实暗了不少。这里有几家小宾馆和歌舞厅,霓虹灯闪烁,但依然是常见的红蓝绿色调。我把车停在路边,观察了十几分钟,进出的人看起来也都是普通的市民。看来,所谓的“格尔木小粉灯一条街”可能根本就不存在,或者只是人们基于对其他城市的印象,凭空投射到格尔木的一个想象。
正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,注意到街角有个摆摊卖烤红薯的大爷。我下车买个红薯,顺便搭话:“大爷,跟您打听个事儿,咱格尔木有没有那种……晚上亮粉红灯的街道啊?”大爷抬头看了我一眼,手上的动作没停,呵呵一笑:“年轻人,找那种地方啊?咱格尔木没这种街。早些年个别巷子里可能有一两家,后来整顿市容,早就没了。现在你要找小粉灯,得去灯具市场喽!”他的话带着浓重的西北口音,却格外实在。
城市的多面与传说
大爷这话让我突然想明白了。每个城市大概都有类似的传说——对于某条神秘的街道,某种特殊的服务,某种地下的规则。这些传说在不同城市间复制、变形,附着在“小粉灯”这样的符号上,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。但对于格尔木这样的城市,这种想象似乎特别不合时宜。
想想看,格尔木是什么地方?它是进藏的门户,是昆仑山下的兵城,是依托盐湖和油气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。这里的性格是直来直去的,像戈壁滩上的风,没什么遮掩。在这样的城市文化里,那种暧昧的、隐晦的“小粉灯文化”似乎很难找到生长的土壤。人们更习惯在明亮的灯光下,大口喝酒,大声说话,直截了当地做生意。
也许有人会执着于寻找格尔木哪有小粉灯一条街,但根据我实际的了解和那晚的见闻,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:它只存在于人们的传言和想象中。真正的格尔木小粉灯街道位置,或许从来就没有明确地存在过。这座城市有它自己的节奏和规则,那些从别处移植过来的都市传说,在这里往往会水土不服。
回到办公室,我把这番经历告诉了老张。他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这么说,是我听岔了?可能哪个哥们儿把别的城市的事儿安到格尔木头上了。” 我们相视而笑。这件事倒也提醒了我,每座城市都有它官方的一面和民间传说的一面,有时候这两者并不完全重合。而格尔木这座城市,似乎更愿意把它真实的一面,大大方方地展现在明亮的灯光之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