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阳同城喝茶上课,当阳本地品茶学习交流
这几天朋友圈里总刷到“当阳同城喝茶上课”的消息,我心想这挺新鲜啊,喝茶就喝茶,怎么还上课呢?正好周末闲着,就约了闺蜜小琳一起去看看。我们按导航找到地方,是个临街的茶室,推门进去就闻到淡淡的茶香。
老板娘张姐迎上来,四十来岁,系着蓝布围裙,笑起来眼角有细细的纹路。“先尝尝我们当阳本地的毛尖?”她边说边摆开茶具,白瓷盖碗在她手里转得稳稳的。热水冲下去,茶叶舒展开来,嫩绿嫩绿的。
茶香里的门道
“很多人以为泡茶就是开水一冲,”张姐用茶夹递给我们小杯,“其实水温很讲究。像这种嫩芽,八十度就够了,烫坏了会有闷味。”她示范着悬壶高冲,水流划出一道弧线。我学着她的动作,结果水洒了半桌。小琳笑得直拍桌:“你这哪是泡茶,分明是给桌子洗澡嘛!”
张姐倒不着急,握着我的手重新教。说来也怪,第叁次尝试时,水流居然听话了,稳稳注满盖碗。茶汤入口清甜,喉间回甘。这种感觉,和平时牛饮茶包完全不一样。
隔壁桌坐着对年轻情侣,男孩正在学闻香。女孩凑过去闻他手中的品茗杯,突然冒出一句:“这香气...好像春天刚割过的青草啊!”大家都笑了。张姐点头:“说得挺好,茶香就该这么体会。”
当阳本地品茶学习交流的那些事儿
茶过叁巡,大家话匣子都打开了。穿格子衫的李哥是滨罢工程师,他说来这儿是因为总失眠:“发现慢悠悠泡杯茶,比吃安眠药管用。”退休教师王阿姨接话:“我闺女说我泡的茶有烟火气了,以前就知道抓把茶叶扔杯里。”
小琳凑过来小声说:“原来不止我们俩小白啊。”她刚才成功泡出一壶完整的茶,正得意地拍照发朋友圈。我发现玻璃柜里摆着些竹编茶笼,张姐说那是当阳本地的老手艺。现在来参加当阳同城喝茶上课的年轻人多了,这些传统茶具又重新有人问津。
窗外梧桐叶子沙沙响,阳光透过竹帘,在茶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这种感觉真奇妙,明明素不相识的一群人,因为一壶茶坐在了一起。穿汉服来体验的小姑娘正在请教普洱的泡法,对面的大叔热心地分享他去年去茶山的见闻。
张姐又换了一款红茶,汤色像琥珀。她说这是附近茶农按古法做的,每年就出几十斤。“茶叶这东西啊,你对它用心,它就会回报你。”她说话时一直看着手里那只养了多年的紫砂壶,壶身温润如玉。
离开时已是黄昏,我和小琳各买了半斤毛尖。不是多贵的茶,但想着回家能照今天学的法子自己泡,心里就痒痒的。路灯次第亮起,茶香好像还沾在衣襟上,淡淡的,久久不散。这条普通的街道,因为这样一个茶室,突然变得亲切起来。或许下周末,我们还会再来坐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