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间私人工作室快餐,河间私房快餐小馆
要说咱们这河间城啊,最近两年悄悄冒出不少有意思的小店。那天路过老百货大楼后巷,忽然闻到一股特别香的炖肉味儿,顺着味儿一找,就发现了这家河间私人工作室快餐。门脸不大,就开在居民楼一层,要不仔细找还真容易错过。
推门进去,老板娘正系着围裙在柜台后头拌凉菜。看见我来,她擦擦手招呼:“今儿肘子焖得烂乎,尝尝不?”店里就四张桌子,墙上挂着手写的菜单,字迹歪歪扭扭的,倒挺有家里做饭那种随性劲儿。我点了份招牌红烧肉快餐,找了个靠窗位置坐下。
这味道让人想起小时候
等着上菜的工夫,我打量了下这家河间私房快餐小馆。厨房是半开放的,能看见老师傅颠勺的动作。说来也怪,现在满大街都是连锁快餐,可这些标准化做出来的饭菜,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是火候?还是...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情味?
正琢磨着,红烧肉端上来了。嚯,这卖相!五花叁层的肉块颤巍巍的,酱色透亮,旁边配着刚焯过油的青菜。夹起一块放进嘴里,哎呦,那个软糯,直接在舌尖上化开了。不是那种死甜,是慢慢熬出来的天然鲜甜。我忍不住问老板娘:“您这手艺跟谁学的?”
她笑了笑,手上的活儿没停:“家里老人传下来的方子,我就按着自己想法调了调。”她说以前在厂里食堂干过,后来觉得大锅饭做不出精细味儿,索性自己开了这家私房小馆。“来的都是熟客,有时候看他们工作忙,我就多给加个荷包蛋。”
正说着,进来个穿工装的大哥,看样是常客。他直接走到冰柜前自己拿了瓶啤酒,冲老板娘点点头:“老样子,青椒肉丝。”这熟络劲儿,跟回自己家厨房似的。
慢工出细活的坚持
我注意到厨房里挂着好几块砧板,生熟分开,比我家里讲究多了。装调料的罐罐都贴着标签,虽然旧,但擦得干干净净。老师傅炒菜时神情特别专注,就像在完成什么艺术品。
现在好多快餐店都图快,料包一热,叁分钟出餐。可这家河间私人工作室快餐不一样,每道菜都现炒。有回我赶时间,问能不能快点儿,老板娘挺不好意思地说:“火候不到,味道就出不来,要不您下回提前打电话?”这话听着实在,让人心里踏实。
常来的张姐跟我说,她每周至少来叁次。“比叫外卖贵不了几块钱,可这是正经炒出来的菜啊。”她说有次孩子放学来这儿写作业,老板娘还特意给热了杯豆浆。“这些贴心小事,连锁店哪想得到。”
结账时我又闻到后厨飘来的骨头汤香味,浓郁醇厚,肯定是熬了整夜的。老板娘说第二天要试新菜,问我愿不愿意来尝尝给提意见。这话说的,一下子把顾客当成了自家人。
走出小店,巷子外的商业街上灯火通明,那些连锁餐厅的霓虹招牌闪得人眼花。可我还是更喜欢这条安静小巷里的河间私房快餐小馆,它让我想起小时候住大院时,邻居家飘出的饭菜香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,明明可以叫外卖,人们还是愿意走进这样的小店——吃的不仅是味道,还有那份带着温度的人情味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