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盘水大学城后街服务,校园周边生活配套指南
说起六盘水大学城,同学们最津津乐道的,除了课堂,大概就是那条藏在校园身后的后街了。这条不算宽敞的小街,可是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呢。
每天下课铃一响,就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学生往那边走。空气里早就飘着各种香味——烤红薯的甜香、麻辣烫的辣味,还有刚出炉的蛋挞那股奶香,混在一起,反而成了种独特的、专属于这里的味道。
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小店
拐进后街第一家,往往是那对夫妻经营的复印店。老板总是笑呵呵的,不仅打印便宜,还能帮你调排版。期末时候这里最热闹,挤满了打印论文的同学,有时候队伍能排到门外去。再往里走,修电脑的小哥技术不错,关键收费实在,同学们电脑出问题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。
说到吃,那可真是五花八门。李阿姨的麻辣烫开了五年,她说自己看着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。“有的毕业了回来看我,还带着对象来,说就馋我这口味道。”她一边烫着蔬菜一边说,那种自豪感是装不出来的。隔壁奶茶店的小妹已经能记住常客的口味了,“叁分糖去冰”这样的要求,根本不用客人再重复。
除了这些,缝补衣服的阿姨、卖文具的大叔、租自行车的摊位……这些看似平常的店铺,共同织成了一张细密的生活网。你需要什么,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解决办法。
这里不只是做生意
后街最打动人的,其实是那种人情味。考试前,文具店的老板会特意多进些2叠铅笔和橡皮;下雨天,奶茶店会在门口放个伞架;就连那家最不起眼的理发店,师傅都懂得现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发型。
记得有次晚上九点多,一个同学生病了需要买药,药店已经关门了。杂货店的王叔听说后,翻出自己备用的感冒药给了学生,说什么也不肯收钱。“出门在外都不容易,能帮就帮一把。”他这样说。
这样的故事在后街很常见。这里不完全是商业关系,更多时候像是个延伸的大家庭。店铺的老板们看着学生们从青涩到成熟,而学生们也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。
当然,后街也在慢慢变化。去年新开了两家自习茶座,可以边喝茶边看书,成了考研同学的新据点。还有家小店专门做二手教材交换,很受大家欢迎。这些新业态的出现,说明后街的校园周边生活配套指南越来越完善了。
夜幕降临时,后街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。那些忙碌了一天的店铺开始收拾打烊,而明天的太阳升起时,这里又会迎来新的一天。对于在六盘水大学城求学的学子来说,后街不仅仅是个解决日常需求的地方,它更像是个温暖的陪伴,见证着青春里那些平凡却珍贵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