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东耍女娃,海东姑娘欢乐游
清晨的阳光刚洒在黄土坡上,我们就跟着海东姑娘王秀梅出发了。她扎着两条麻花辫,红扑扑的脸蛋笑得特别实诚:“今天带你们耍遍咱们海东最有意思的地方!”她手里拎着个竹篮子,里面装着刚烙好的青稞饼,香气顺着风飘过来,馋得我们直咽口水。
第一站是河湟剪纸传人李奶奶家。老人家今年八十多了,手巧得很,剪刀在红纸上游走,不一会儿就变出牡丹花、喜鹊登枝。秀梅凑过去学,手指笨拙地捏着剪刀,纸屑落了一膝盖。“哎呀呀,我这手咋这么不听使唤!”她嘟囔着,把我们都逗笑了。李奶奶慢悠悠地指点:“丫头,心要静,手要稳。”最后秀梅剪出个歪歪扭扭的鱼儿,还得意地举起来:“看,年年有余!”
山歌飘过油菜花田
午后我们穿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,正好遇见几个姑娘在田埂上歇脚。不知谁起了个头,清亮的“花儿”就飘了起来:“白牡丹白着耀人哩,红牡丹红着破哩......”秀梅把手拢在嘴边跟着唱,歌声在山谷里回荡。有个扎蓝头巾的姑娘唱得特别动情,眼睛望着远山,像是在等着什么人。
我们坐在田埂上,吃着带皮的煮土豆。秀梅说起她小时候跟着奶奶学唱“花儿”的趣事:“那会儿我老跑调,把我家驴都吓跑了!”说着自己先笑得前仰后合。这时吹来一阵风,油菜花浪翻滚,歌声、笑声、花香味混在一起,让人心里暖融融的。
路过的马大爷听见笑声,牵着毛驴凑过来。他指着远处的山说:“你们来得正是时候,明天山头有赛马会哩!”秀梅眼睛一亮,转头对我们眨眨眼:“这个可不能错过!”
老巷子里的烟火气
傍晚回到镇上,巷子口支起了小吃摊。马嫂的酿皮摊前围满了人,她利索地切着酿皮,浇上辣油、醋和蒜汁。我们一人要了一碗,站在路边就吃起来。辣得直吸溜嘴,却停不下筷子。
秀梅带我们拐进一条老巷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她指着墙上的斑驳痕迹:“这儿原来是我太爷爷开的杂货铺。”巷子深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,七十岁的张铁匠还在打制镰刀,火苗映得他的脸膛发红。他说这手艺传了四代人,现在儿子在城里工作,但每年回来还是会把打铁的要领再学一遍。
我们在巷尾遇见秀梅的姑姑,她正在院门口簸青稞。见我们来了,硬是塞给我们每人一把炒豆子:“尝尝,自家种的!”豆子脆生生的,带着股焦香。姑姑说这些年镇上变化大,但邻里邻居的这份热乎劲儿从来没变。
天色渐暗,家家户户飘起炊烟。秀梅送我们到村口,约好明天一早去看赛马。回头望去,整个海东笼罩在温柔的暮色里,那些剪纸、花儿、老巷和笑容,都深深地印在了心上。这趟海东耍女娃的欢乐游,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