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山400元3小时上门二维码,保山400块3小时服务代码
路边偶遇的奇怪广告
那天傍晚去菜市场买菜,我就在路边电线杆上瞥见这么一张小广告。白底红字,格外显眼:“保山400元3小时上门二维码”。底下还附了个歪歪扭扭的二维码。说实话,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什么新型骗局吧?现在连小广告都搞得像快递单似的,还弄个二维码。我站在那儿琢磨了半天,这“上门服务”到底指啥?装修?保洁?还是别的什么?价格倒是写得明明白白,可具体内容半个字没提。
正巧邻居老陈遛狗经过,我顺手给他指了指那张广告。老陈眯着眼瞅了会儿,突然拍了下大腿:“嗨,我上周也见过类似的!不过写的是‘保山400块3小时服务代码’,当时还以为是啥维修热线呢。”他压低声音说,后来听小区保安讲,最近这种广告贴得到处都是,扫了码的人都说联系不上,要么就是对方含糊其辞,根本说不清到底提供什么服务。
我心里那点好奇彻底被勾起来了。这年头谁还缺那四百块钱啊,关键是这服务内容搞得神神秘秘的,反而让人心里不踏实。你说要是正经生意,大大方方写清楚不好吗?偏要整得跟对暗号似的,又是二维码又是服务代码的。我盯着那个黑白相间的小方块,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悬了半天,最后还是没敢扫——万一点进去跳转什么钓鱼网站,那可就麻烦大了。
巷子深处的对话
这事儿本来都快忘了,直到昨天在巷口修鞋摊听见两个年轻人的对话。穿蓝罢恤的小伙边刷手机边抱怨:“我都试了叁回了,每次扫完填完信息就石沉大海。”旁边戴眼镜的接话:“你说这保山400元3小时上门二维码该不会是恶作剧吧?我表哥说他同事真约成功过,但对方来了只是帮忙整理文档,叁小时一到就走人。”
修鞋老师傅听着直摇头:“现在年轻人尽搞些虚头巴脑的。要我说啊,什么代码、二维码的,还不如明码标价来得实在。”他拿着锥子在鞋底扎了个孔,“就像我修鞋,哪儿坏了修哪里,多少钱写清楚。你们说的这个,听着就跟拆盲盒似的。”
这话倒让我恍然大悟。或许这种模糊表述本身就是筛选客户的手段?能接受这种不确定性的才会尝试。不过转念一想,要是真需要专业服务的人,比如家里水管爆了、电器坏了,哪敢找这种连做什么都说不明白的?
晚上回家路过物业公告栏,发现上面新贴了温馨提示,提醒居民警惕各类不明二维码。公告里特意提到,近期有居民因扫描来历不明的保山400块3小时服务代码导致个人信息泄露。看来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。
菜市场大妈的现身说法
今早买豆浆时,卖早点的刘婶主动聊起这事。她撩起围裙擦着手说:“前楼王奶奶的儿子就信了这个邪,非说扫码能预约上门按摩服务。结果人家来了两个小伙子,拎着工具箱说要给他做‘网络升级’,硬是把路由器拆走说是要返厂检测。”刘婶说着直撇嘴,“最后啥服务没享受着,倒贴了四百块。”
我突然想起那个修改后的标题“保山400元3小时上门二维码,保山400块3小时服务代码”,这种并列摆放的写法,怎么看都像在玩文字游戏。或许最初只是个普通服务广告,被人复制传播时不断变味,最后成了现在这个模样?
隔壁电器行小张的说法似乎验证了我的猜想。他说上半年确实有家正规家政公司推过保洁体验活动,就是400元3小时。后来不知怎么被中介把广告内容改得面目全非,连正规公司的联系方式都被替换成了个人二维码。这事闹得,原本挺好的便民服务,现在弄得人人避之不及。
现在每次路过那张渐渐褪色的小广告,我都会想起这整个经过。其实老百姓需要的很简单,就是明明白白消费,安安心的服务。整那些花里胡哨的代码、二维码,还不如直接把服务内容、收费标准写得清清楚楚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