耒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耒阳老街150元的情缘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8:31:42 来源:原创内容

遇见那间老屋

耒阳的老街巷子窄得很,两边的屋檐都快碰到一起了。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,墙角堆着不知道哪年留下的瓦罐。我就是在这样的午后,撞见了巷子深处那间挂着“150”木牌的老屋。门框矮得需要低头才能进去,屋里飘出油炸糍粑的香味,混着老木头潮乎乎的气味。

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正往锅里下葱花。她说这店是她婆婆传下来的,租金每月刚好150块。“街坊都笑我傻,现在哪还有这个价?”她舀起一勺面糊,在铁板上画着圆圈,“可我就想留着这味儿,让放学的小孩还能买得起糖油粑粑。”

五毛钱的变迁

记得小时候,五毛钱能买两块麦芽糖。现在五毛钱掉地上,好多年轻人都不乐意弯腰捡了。可在这条巷子里,150块钱还能租个门面,150块还能让两个人吃顿饱饭。炸糍粑的大叔用袖子抹了把汗:“我在这做了二十年,从五毛一个卖到两块五。”铁锅里的油噼里啪啦地响,像是给他的话打拍子。

巷口修鞋的老陈插嘴:“我补双鞋才收八块,他们说比网购新的还便宜。”他手里那只裂了口的皮鞋,已经补了第叁次。现在的人东西坏了就扔,可老陈说,这巷子里住的人,都懂得什么叫修修补补又叁年。

夕阳斜斜地照进巷子,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放学的小姑娘攥着叁块钱,站在糍粑摊前犹豫是要豆沙馅还是芝麻馅。这个画面突然让我明白了,那条耒阳老街150元的情缘,不只是钱的事。

深夜的煤炉子

有天晚上我路过巷子,看见老板娘就着煤炉子的火光在补衣裳。针线在昏黄里上下翻飞,她哼着不成调的歌。她说女儿在省城读书,每个月寄回来一千五,可她舍不得关这店。“街坊晚上下班回来,总得有个亮灯的地方等着。”煤炉子上的铝壶突突地冒着白气,把她的脸蒸得模糊起来。

修鞋的老陈收摊最晚,他的工具箱里还留着叁十年前的鞋楦。有人劝他改行送外卖,他说不行啊,“李婆婆的腰不好,没法弯腰系鞋带,我得给她把松紧带换成魔术贴”。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意,拼拼凑凑刚好够他每个月那150块的房租。

我突然想起老板娘说过,她丈夫以前也在店里帮手,后来去广东打工了。问她想不想他回来,她低头翻着锅里的糍粑:“等他攒够装修的钱就回来,把屋顶漏雨的地方修修。”油锅里升起的雾气,不知道有没有飘进她的眼睛里。

巷子里的麻将声渐渐密了,路灯次第亮起。那只总在屋顶打盹的花猫伸了个懒腰,轻车熟路地跳进老陈的工具箱里窝着。在这样的耒阳小巷子里,150的爱情变得具体起来——是漏雨的屋顶,是女儿寄回来的汇款单,是补了又补却始终没扔的旧皮鞋。

最后一片糍粑在锅里煎得金黄,老板娘小心地把它装进塑料袋,递给刚下夜班的年轻人。年轻人咬了一口,含混地说:“还是小时候的味道。”巷子深处的老屋里,那盏灯又要亮到很晚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