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沂火车站小巷子,临沂车站周边小街
记忆里的煎饼香
前两天路过临沂火车站,忽然闻到一阵熟悉的煎饼香。这味道像根看不见的线,把我拽进了站前那条熟悉的小巷子。说它是巷子,其实更像一条细长的缝隙,挤在高楼和车站围墙之间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耷拉着几丛野草,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晾在竹竿上的衣服染成暖黄色。
巷口修鞋的老张还是坐在那小马扎上,鼻梁上架着老花镜。我蹲在旁边看他绱鞋底,锥子穿过厚实的胶皮发出噗噗的声响。“这活计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喽。”他头也不抬地说着,手上的活计却没停。巷子深处传来小孩追逐打闹的笑声,还有谁家厨房里滋啦的炒菜声,这些声音混在一起,竟比火车站广场上的广播还要真切。
再往里走,那家开了叁十年的杂货铺居然还在。木头柜台被摸得油光发亮,玻璃罐里装着花花绿绿的糖果。老板娘认出了我,笑着从柜台底下摸出包“金钟”酱油:“记得吧?你家以前就爱用这个牌子。”我愣了一下才想起,小时候母亲确实总念叨这儿的酱油烧菜香。这样的临沂车站周边小街,像个固执的老人,在日新月异的车站旁边,守着些不起眼却珍贵的东西。
巷子中段有家理发店,红白蓝叁色的转筒还在慢悠悠地转着。老师傅拿着推子给人理发,墙上贴着九十年代的发型画报已经泛黄。客人闭着眼睛,像是睡着了。这里理个发才十五块钱,老师傅说来的都是老街坊,“他们嫌外边那些发廊太花哨”。
走到巷尾,我终于找到了香味的来源——那对老夫妇的煎饼摊。大娘麻利地舀一勺面糊,小刮板一转就是个完美的圆。煎饼将熟时磕个鸡蛋,撒上葱花和芝麻,最后夹片脆生生的馃子。咬一口,酥脆里带着绵软,还是小时候那个味。大爷在旁边慢悠悠地收拾着,说孩子们劝他们别干了,“可是街坊们吃惯了这口,我们也就当出来说说话”。
天色渐暗,巷子里飘起炊烟。窗户一扇接一扇亮起灯光,把窄窄的巷道映得温暖。车站广场上,新到的旅客拖着行李箱匆匆走过;而这条临沂火车站小巷子里,人们却按着自己的节奏生活。我突然明白了,为什么这样不起眼的地方能存在这么久——在人人急着赶路的时代,总需要有个地方,让时间走得慢一些。
离开时又经过修鞋摊,老张正在收摊。他把工具一件件收进木箱,动作慢得像在抚摸老朋友的背。“明天还来吗?”我问。他直起腰笑了笑:“来,只要还能动就天天来。”这句话轻飘飘的,却让我心里一动。是了,这条小巷子之所以能一直存在,不就是因为这些日复一日的“天天来”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