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镇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北镇中学生叁小时500元通话
那通电话背后的故事
这事儿还得从上个月说起。我在北镇的表弟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,开口就问:“姐,你听说过北镇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事儿吗?”我当时正刷着手机,差点没被奶茶呛到。五百块?叁小时?现在初中生谈恋爱都这么下血本了?
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是我理解岔了。表弟班里确实有个男生,花了整整叁个小时给外地生病的爷爷打电话,话费扣了五百多。他妈发现后非但没骂他,反而红了眼眶。这孩子平时攒的零花钱、早餐钱,一股脑儿都充了话费,就为了陪爷爷聊他年轻时候挖水库的故事。
说真的,现在谁还打长途电话啊?我们都是微信语音条一段段地发。可那孩子说,爷爷耳朵背了,视频听不清,只有把听筒紧紧贴在耳朵上,才能听见声音。这叁小时里,爷爷把1958年怎么扛石头、怎么唱劳动号子的事儿翻来覆去讲了四遍。
这事儿在镇上传来传去,慢慢就变成了“北镇中学生叁小时500元通话”的都市传说。有人算过账,叁小时五百块,合每分钟两块七毛钱,比心理咨询便宜多了。但你说这能用钱衡量吗?老爷子在电话那头笑得咳嗽,孙子在这头记了满满叁页笔记。
后来我在菜市场碰见那孩子的妈妈,她正在挑排骨。她说那天发现话费账单时本来挺上火,可听见儿子在房间里模仿爷爷的劳动号子:“嘿呦——嘿呦——”调子起得老高,把家里的狗都吓一跳。她举着锅铲在门口站了半天,最后悄悄把手机套餐改成了无限通话。
现在表弟他们班流行起收集老故事。有个姑娘录下了奶奶做豆腐的全过程,从泡豆子到点卤水;还有个男生学会了怎么用竹篾编蝈蝈笼子。你发现没有?有时候最贵的东西反而最便宜,就像那五百块买来的叁小时,现在想买都买不着了。
老爷子前些天走了。那孩子把当时的通话录音转成了文字,印成了小册子。封面上写着“北镇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全记录”,在葬礼上发给亲戚们。最后一页有行小字:“原来有些话费,会变成遗产。”
昨天表弟神秘兮兮地告诉我,他也在存钱。不过不是为打电话,是想买支录音笔。因为他发现楼下修鞋的刘爷爷,曾经是走南闯北的皮影戏艺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