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门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玉门学生高价通话3小时
这件事在我们玉门小城传得沸沸扬扬——一个初中生,花了八百块钱,就为打叁小时电话。听到这事儿时,我正在街角买早点,差点把豆浆给洒了。八百块啊,我愣是盯着炸油条的锅子琢磨了半天,这得买多少根油条?
后来我才辗转了解到,打电话的孩子叫小军,是我邻居家远房亲戚的孩子。他父母常年在新疆打工,一年就回来两回。这孩子平时看着挺安静的,谁想到会干出这么“烧钱”的事。
那通电话的背后
小军后来跟我说起这事,声音还带着点不好意思:“我就是想听听爸妈的声音,好好说说话。”学校要求住校,他周末才能用老人机给父母打电话。可每次通话,不是爸妈在工地忙得喘不过气,就是他在宿舍不方便。那种感觉,就像你攒了一肚子话,刚要开口,对方却把门关上了。
那天他拿着攒了半年的压岁钱,跑到镇上最大的手机店,挑了最贵的套餐。店员都好奇,这孩子是不是中了什么邪。小军找了个安静的角落,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。这一次,没有匆忙的挂断,没有背景的机器轰鸣声,妈妈的声音清晰地传来,甚至能听见她轻轻的呼吸。
“妈,我们班数学竞赛,我拿了二等奖。”
“真的啊?太好了!你怎么不早说?”
“上次打电话,你在装货,没说成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。
这叁小时里,他们聊了很多琐碎的事——爸爸的腰还疼不疼,妈妈做的拉面是不是还是那个味道,老家那只花猫生了几只小猫。说到后来,其实也没什么重要的事了,就是舍不得挂。小军说,他能感觉到,电话那头的妈妈也在努力找话题,就好像要把这一年没说的话都补上。
当店员提醒他时间到了的时候,小军才意识到自己花了八百块。他说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,但转念一想,又觉得值。“至少这次,我和爸妈都好好地把话说完了。”
这事儿让我想起我们玉门很多这样的家庭。大人们外出打工,孩子们留在老家。表面上看起来都挺正常的,该上学上学,该干活干活。可谁都明白,有些东西不一样了。就像小军这次花掉的八百块钱,表面上是一笔不小的开销,可对他来说,可能买回来的是这半年来的第一次畅快倾诉。
小军的班主任王老师知道这事后,没有批评他,反而在班上组织了一次“说说心里话”的活动。那个下午,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风声,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,说着那些平时没机会说出口的话。有的想爸妈,有的埋怨他们不回家,有的只是单纯地想告诉父母,这次考试进步了。
后来,学校做了个改变——每周叁晚上,专门开放多媒体教室,让留守的孩子们可以和父母视频通话。虽然只有一小时,但至少不用再花那么多钱,也不用担心被打断。
前两天我在街上遇见小军,他正帮着爷爷奶奶搬冬储的大白菜。问起那八百块钱的事,他挠挠头笑了:“现在想想是有点冲动,但我不后悔。就是那次通话之后,我妈现在每周都会固定时间给我打电话了。”
看着他扛起一袋白菜往家走的背影,我突然觉得,那八百块或许不只是花在了电话费上。它更像一个信号,提醒着我们这些大人,有些东西,不是挣够了钱就能弥补的。在这个手机随时能视频的时代,真正难得的,反而是安安静静地、完整地说上几句话。
小城的生活还在继续,打工的人们依然在春节后背上行囊远行。但至少,现在学校里有了固定的通话时间,孩子们知道,某个夜晚,一定能等到父母的声音。这或许就是改变的开始吧,虽然慢,但总比没有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