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度做服务的小巷子,平度小巷里的服务点
平度这座小城啊,总有那么几条不起眼的小巷子。白天路过时,你可能都不会多看两眼。可到了傍晚,巷口那盏昏黄的灯一亮,生活的味道就慢慢飘出来了。
我家楼下就有这么条巷子,邻居们习惯叫它“老陈巷”。巷子窄,两辆电动车并排都困难,可偏偏藏着四五家小店。修鞋的老王总是在门口摆弄那只用了二十年的钉鞋机,旁边是李阿姨的裁缝铺,碎布头堆成小山,她却总能一眼找出你要的那块。
巷子里的早晚
清晨五点半,豆浆的香味先从巷尾飘过来。那是老周家的早餐店开门了,他家的豆腐脑啊,嫩得跟蛋羹似的。赶早班的工人、上学的小孩,都会在这儿停一停。老周记得每个人的习惯——张老师要少放酱油,隔壁小区的孩子要多加勺糖。
到了晚上,巷子反而更热闹些。下班的人顺道来取修好的鞋,主妇们拿着需要改腰身的裤子来找李阿姨。最妙的是晚上八九点,巷口那家五金店还亮着灯。上周我家水管漏水,晚上九点多跑去敲门,老板穿着睡衣就出来给我找零件,嘴里还念叨着:“这时候漏水最麻烦,不修好都没法睡觉。”
你说这些小店赚钱吗?真不见得。老王的修鞋铺开一天,可能就收个二叁十块。但他就住在巷子对面的楼上,他说:“闲着也是闲着,街坊邻居需要,我就开着门。”
这种平度做服务的小巷子,现在越来越少了。新城区的商业街光鲜亮丽,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去年巷子那头开了家24小时便利店,大家都担心老王他们会撑不住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便利店的年轻店长经常来老王这儿修鞋,还说:“我们那儿只卖现成的,修修补补的活儿,还得靠您。”
巷子里的生意经很特别,它不是明码标价的买卖。李阿姨给人改衣服,要是只换个拉链,她可能摆摆手说“不值当收钱”。但街坊们心里都记着,买水果时会给她捎几个,包饺子了会给她端一碗。这种人情往来,比扫码付款要暖得多。
前两天路过,看见老王在教一个年轻人补鞋。问了才知道,是他远房亲戚的孩子,想学这门手艺。年轻人说:“现在会这个的少了,可总有人需要不是?”老王在旁边笑,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。
或许再过些年,这样的平度小巷里的服务点会变样,会消失。但至少现在,它还在那里。早上飘着豆浆香,晚上亮着温暖的灯,连接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愿意伸出援手的人。这种细水长流的温情,大概就是小巷子最让人留恋的地方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