盖州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,邻近街巷游玩之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0:40:36 来源:原创内容

拐进巷口就是另一个世界

那天下午四点多,我从盖州车站出来,阳光斜斜地打在脸上。原本要去的地方临时取消了预约,索性就在附近随意走走。穿过两条大马路,拐进一条不起眼的小巷,突然就像掉进了另一个时空。巷子窄窄的,两旁是老居民楼,晾衣绳上飘着五颜六色的衣裳,有老爷爷坐在马扎上听收音机里的评书。

往前走几步,闻到一阵烤红薯的香气。是个推着铁皮桶的大婶,她笑着说这是自家地里种的,比外面卖的甜。我买了一个,烫得在两手间来回倒,掰开的瞬间金黄冒热气,确实格外香甜。大婶说她在巷口摆了十几年摊,街坊邻居都是老主顾。

再往里走,发现这家“老王修鞋铺”特别有意思。铺子只有四五平米,墙上挂满了各式待修的鞋子。老王师傅正给一双磨歪了后跟的皮鞋钉鞋掌,锤子起落节奏分明。他见我好奇,乐呵呵地说这行当了叁十多年,儿女都劝他歇着,可他舍不得这些老街坊。“李老师的皮鞋、张奶奶的布鞋,都是在我这儿修了十几年的。”他指指角落一个小马扎,“附近孩子放学常来这儿坐着等家长,我都成临时托管站喽。”

巷子中段有棵大槐树,树下几位阿姨正在择菜聊天。听她们聊今天菜价、谁家孙子考上大学,偶尔夹杂着爽朗笑声。这种亲近的邻里关系,在高楼小区里实在少见。槐花刚落完,空气中还留着若有若无的清香。

往深处走,看见几个孩子蹲在地上玩弹珠。他们为了一颗“猫眼儿”争得面红耳赤,转眼又笑作一团。这场景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,也是在这种巷子里和伙伴们追逐打闹。现在孩子大多去游乐场、兴趣班,很少能体验到这种简单的快乐了。

藏在巷尾的小惊喜

快走到巷子尽头时,差点错过这家没有招牌的小店。玻璃门上贴着“旧书交换”,推门进去,铃铛清脆一响。店面很小,书架顶到天花板,满满当当全是书。老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正安静地整理书籍,见我进来也只是点点头。

这里书籍摆放没什么章法,文学挨着菜谱,漫画旁边是历史。反而让寻书过程充满意外惊喜——我在哲学区找到一本绝版多年的诗集,在儿童书堆里发现七十年代的连环画。老板说很多书是街坊送来交换的,他不做买卖,只收少量维护费。“能让书继续流转,比卖废纸强。”

角落有个小茶座,几位老人正在下象棋。他们不急不躁,一步棋想半天,偶尔啜口茶。其中一位见我感兴趣,热情地给我讲起这条巷子的变迁——哪里曾经是合作社,哪棵树下以前有个剃头挑子。他说现在到处拆拆建建,就这几条老巷子还留着点从前味道。

隔壁飘来油炸声和酱香味,是家家庭式小餐馆。没有菜单,每天就做几样家常菜。我点了份红烧带鱼,老板娘现从市场买回来做的。等菜时和邻桌大哥聊天,他说每周都特地来吃两次,“比大饭店舒坦,有家里味道”。

天色渐暗,巷子里亮起零星灯火。修鞋铺老王收摊了,旧书店的灯还亮着,几个晚归的中年人站在巷口抽烟闲聊。我慢慢往回走,身后传来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,某个窗口飘出晚间新闻的前奏曲。

回到车站广场,霓虹闪烁,车流不息。刚才那条巷子就像短暂的梦境。其实这样的巷子在每个城市车站附近都可能藏着,它们不在地图上标注,需要你愿意偏离主干道几步,才能遇见这些鲜活的、带着温度的生活场景。盖州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如此,其他城市的街巷亦然——总有那么几条老巷子,守护着即将被遗忘的从容节奏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