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水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中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这几天,朋友圈里有个话题特别火——衡水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。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,心里咯噔一下:现在的中学生,都开始明码标价陪人聊天了?
仔细打听才知道,这事儿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。原来是个初叁学生,周末在家接了叁个小时的辅导班推销电话。他妈知道后哭笑不得:“这时间要是用来做题,都能刷完两套卷子了。按补习班收费算,这叁个小时怎么也得值一百块吧?”这话传着传着,就变成了“衡水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”。
被电话偷走的时间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我特意问了这个学生。他说那个周六下午,从两点到五点,手机响个不停。“刚开始我还认真回答,说已经报班了。后来发现他们根本不听你说话,就是一个劲地推销。”最夸张的时候,刚挂断一个,下一秒又有新的来电。“我算了算,平均每个电话七八分钟,叁个小时接了二十多个。”
这孩子苦笑着说:“要是真能给钱倒好了。关键是这些电话不仅浪费时间,还特别影响心情。本来打算写作业的,接完电话整个人都烦躁得学不进去了。”
谁在买单
这件事让我想到,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各种各样的“电话”买单。比如那个中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,虽然说的是金钱损失,但更宝贵的是那些被浪费的注意力。
现在的教育市场太热闹了。光是数学就有奥数、培优、同步、冲刺好几种班型。家长们生怕孩子落后,只要有电话打来,都会耐心听完。可你知道吗?这些推销电话的成本,最终都转嫁到了课程价格里。也就是说,报班的家长不仅在为自己接到的推销电话付费,也在为别人接到的电话买单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邻居王姐的经历。她女儿去年小升初,那段时间家里电话响得跟热线似的。“最多一天接了十叁个辅导班电话,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。后来我女儿都背会推销话术了。”王姐无奈地摇头,“这些机构到底从哪弄来的联系方式啊?”
时间的价值
话说回来,那个衡水初中生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共鸣,是因为它戳中了一个痛点——我们的时间到底值多少钱?
对即将中考的初叁学生来说,叁个小时意味着什么?可以完整复习一遍古诗词,可以做一套数学模拟卷,还可以整理错题本。这些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,难道就比不上那些空洞的推销话术吗?
我认识的一个班主任说得在理:“现在不是信息不够,而是信息太多。家长和学生都要学会筛选,把时间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。”她建议学生周末把手机调成静音,专心学习。“如果有人真有急事,肯定会打第二遍。”
其实不光是学生,我们每个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。各种推送、广告、推销电话,都在抢夺我们有限的注意力。有时候刷一会儿短视频,半小时就过去了;接几个推销电话,一上午就废了。
写到这儿,我不禁想起那个被二十多个电话轰炸的下午。如果换作是我,可能早就关机了。但那个学生却坚持接完了所有电话,他说:“万一是学校老师打来的呢?现在疫情期间,经常有临时通知。”
你看,这就是当代学生的真实处境——既害怕错过重要信息,又要忍受无用信息的骚扰。在这之间找到平衡,真的需要智慧。
或许,下次电话响起时,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:这个电话值得我放下手中的事情吗?我的时间,应该由我自己做主。毕竟,每个人的叁个小时,都远远不止值一百块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