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洲里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炮楼别称的周边区域
初来满洲里大学城的人,总会对一个称呼感到好奇——“炮楼”。这个名号在学生之间口耳相传,指向的并非历史遗迹,而是那片环绕校园、承载了无数学生日常与记忆的周边区域。
“走啊,去炮楼吃饭!”这大概是校园里最常听见的邀约之一。第一次听可能会愣住,脑子里浮现出军事堡垒的严肃形象。但只要你跟着同学穿过几条街巷,立刻就明白了。这里说的“炮楼”,指的就是那片紧挨着校园、挤满了各式小店、餐馆和奶茶铺的热闹地方。这个称呼怎么来的,似乎已经没人能说得特别清楚,有人说是因为这片建筑的形状,也有人说是学生间的戏称,叫着叫着,就成了大伙心照不宣的暗号。
这片区域的白天是充满生活气息的。下课铃响,学生们像潮水一样从教学楼涌出,叁叁两两地汇入这片“炮楼别称的周边区域”。空气里最先闻到的是各种食物香气混杂在一起的味道——麻辣烫的热辣、烤冷面的酱香、新出炉的板栗的甜暖。打印店里,机器嗡嗡作响,赶着交论文的同学一边等待一边和老板闲聊;水果摊前,总是围着精打细算挑挑拣拣的姑娘们。
而到了夜晚,这里便换了另一副面孔。灯火次第亮起,把街道照得通明。烧烤摊的炭火映得人脸红扑扑的,冰镇啤酒瓶碰上杯壁发出清脆的响声。这里见证了多少宿舍的深夜卧谈会的前奏,又倾听了多少年轻人对于未来的畅想与当下的烦恼。压马路的情侣,备战考试的考研党,刚结束社团活动的一群好友……所有人的故事,仿佛都融进了这片区域的喧嚣与烟火气里。
一个名字,一片江湖
“炮楼”这两个字,早已超越了它字面的意思。它更像一个文化符号,一个属于学生群体的“江湖黑话”。新生入学,最先从学长学姐那里学到的,往往就是这个地方的“正确叫法”。它不像官方地图上的名字那么正式、冰冷,它带着点调侃,藏着些亲切,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。
这片被称为炮楼的区域,其魅力不在于有多么高档的环境,恰恰在于它的真实和便利。它就像校园生活的一个延伸,一个不需要刻意规划、抬脚就能抵达的“校外食堂”和“第二课堂”。在这里,你能用最实惠的价格,填饱肚子,也能感受到最鲜活、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。
有时候想,大学记忆到底是什么呢?可能不全是课堂上的知识和宏大的理想。它更是这些具体而微的感受:是“炮楼”某家小店那碗吃了无数次的牛肉面的味道,是奶茶店老板看你一眼就知道“老规矩,多糖”的熟稔,是和好友在夜色里边走边聊的那些漫无边际的话题。这些记忆的碎片,最终都落在了这片被我们称为“炮楼”的土地上。
年复一年,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对于“炮楼”的故事总在续写。总有新的店铺开张,也总有老店因为种种原因离开。但无论怎么变,只要那片区域还在,那个称呼还在流传,它就依然是连接着一届届学子共同记忆的纽带。它平凡,琐碎,甚至有些杂乱,但它无比真实地构成了青春里不可或缺的一段背景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