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川大学城上门400元4小时,汉川大学城附近服务400元四小时
这几天在汉川大学城附近溜达,总能看到一些让人心里犯嘀咕的小广告。白底红字印得清清楚楚,写着“上门服务400元4小时”这种话。说实在的,第一次瞥见时我还愣了下,这价格这时间,到底是个什么服务?
正好碰到租住在这片的学生小陈,他指着电线杆上的贴纸直摇头。“多了去了,从去年开始就满大街都是。我们宿舍楼下垃圾桶、共享单车车篮,连食堂门口的公告栏都敢贴。”
藏在价格背后的门道
四百块四个钟头,乍一听还挺划算?可仔细想想,正经家教每小时都得六十往上走,专业保洁两小时也要一百五。这个标价卡得微妙,既不像纯体力活,又比专业技能便宜一截。我试着照广告上的号码拨过去,刚问两句,对面就含含糊糊地说“什么都能陪”,赶紧把电话挂了。
巷口修车铺的老张倒是门儿清:“常有小年轻来问这事儿。有回几个男生凑钱想试试,被我拦住了。跟他们讲,这价钱连正经按摩师傅都请不来,敢上门的能是啥靠谱路子?”他扳着指头算给我听,现在请个临时工每小时都二十五了,这四百块分四小时,刨去路费还能剩多少?
住在教师公寓的刘老师挺忧心:“我们班学生就讨论过这个。孩子们说得可直白了——‘比网吧包夜便宜,比开房时间长’。有些商家就是吃准了学生零花钱有限,又好奇,专门设计这种营销话术。”
学生们的两难处境
大叁的小吴苦笑着给我看聊天记录,班里男生群最近总拿这个开玩笑。“都说要去见识见识,其实谁也不敢真去。但这话头传开了,好像不参与讨论就显得不合群。”她捋了把刘海,“女生这边更糟心,晚上从实验室回宿舍,看见暗处站个人都心里发毛。”
小吃街卖奶茶的姑娘插了句话:“上周还有俩男生在我这儿争论,一个说肯定是骗子,到时候额外收费;另一个梗着脖子说万一是真的呢。最后差点吵起来。”她擦着杯子叹气,“这广告最坏的就是让人往那方面想,把不正常的事包装成常态。”
确实,这种暧昧营销就像往清水里滴墨汁。刚开始只是隐约有点颜色,慢慢就把整盆水都染灰了。现在连校外披萨店送餐员都学会调侃:“哥们的订单要是超过四百块,是不是该上门服务四小时啊?”
剪不断理还乱
社区网格员小王倒过苦水:“清理完第二天又贴得到处都是。有回蹲到贴广告的,竟是隔壁市来的兼职学生,说是在网上接的单,根本不知道贴的是什么。”这种层层转包的把戏,让追查源头难上加难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打擦边球的套路。明明涉嫌违规,可人家广告上只写“上门服务”四个字。你真去查,对方振振有词:“我说的是辅导功课不行吗?”这种故意模糊的表述,就像在法律边缘跳皮筋。
教师公寓的刘老师最近在班会课上专门讲过这个事。“不是我们老古板,而是这种明码标价的时间买卖,本质上就是把人物化。今天他们觉得四个钟头值四百块,明天会不会觉得别的也能量化?”她在黑板上画了个天平,左边是“短暂满足”,右边是“长远影响”,教室里安安静静。
其实想想挺不是滋味。大学城本该是念书求学的地方,现在却成了这种灰色生意瞄准的靶子。那些藏在电话后面的,不就是看准了年轻人好奇又囊中羞涩?四百块钱买四个小时,听着像捡便宜,可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账。
傍晚时分,我又路过那片广告区。几个工人正在清理墙面,刷子抹过之处,“汉川大学城上门400元4小时”的字样渐渐模糊。但我知道,用不了太久,新的又会冒出来。这就像一场无声的拉锯战,而赌注是这片校园的氛围,还有年轻人对情感与价值的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