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洱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,普洱学子随时联系电话
最近在学校论坛看到个挺火的话题,好多同学都在讨论"普洱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"这个服务。说真的,刚看到这个标题时我还以为是外卖广告,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校友们自发组建的互助网络。
记得上周叁晚上,我的笔记本电脑突然蓝屏,第二天还要交课程设计。急得我在宿舍团团转时,隔壁床的林子掏出手机说:"试试这个普洱学子随时联系电话?我上周找他们修过耳机。"将信将疑地拨通后,不到二十分钟就有个电信学院的学长背着工具包赶来。他一边拆机箱一边说:"这款老毛病了,清个灰重装系统就好。"果然半小时后电脑就恢复正常了。
校园里的隐形守护者
后来我才知道,这个"普洱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"其实是个非官方组织。主要成员都是各院系高年级学生,谁有空谁接单。有次我问来接修的学姐为什么参与,她擦着螺丝刀上的灰笑:"大一时我电路板焊坏了,也是学长连夜帮忙重焊的。现在轮到我们传递这份心意了。"
他们的服务范围比想象中更广。上学期期末,外国语学院的小雨在朋友圈发求助,说考研资料忘在自习室。当时正在食堂吃饭的大叁生小陈看到消息,立即通过普洱学子随时联系电话联系她。从收到求助到把资料送到小雨宿舍楼下,全程不到十五分钟。小雨后来在帖子里写:"看到学长跑得满头大汗,还笑着说顺带减肥,我差点哭出来。"
不过这个互助网络也有局限。有次下暴雨,好多同学同时需要送伞。虽然成员们尽力调配,还是有人等了近一小时。负责协调的李明苦笑着解释:"我们毕竟不是专业服务平台,全靠同学们用课余时间互相帮助。"
最让我触动的是美术学院那个故事。大叁的杨帆准备毕业设计时,需要找不同专业的同学当模特。通过普洱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发布需求后,陆续来了土木工程的篮球队员、文学院的诗社社长、甚至还有退休老教师。他说那次创作让他明白,所谓校园情谊就是无数个"我正好有空"组成的温暖链条。
现在我的手机里依然存着这个号码,虽然半年里只拨过两次,但知道它始终畅通让人特别踏实。就像图书馆那盏常亮的灯,你不一定每天都需要它,可它永远在那里照亮可能的路。
前两天看见新入学的学妹在公告栏前抄号码,阳光照在她微微卷起的笔记本上。忽然想起叁年前同样在九月午后,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校园时,接我的学长边说"有事随时找我们"边把我的行李箱扛上六楼。或许这就是传承吧,用最朴素的方式把陌生人变成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