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阳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,少年同窗共绘青春景
教室里的橡皮屑
那块淡黄色的橡皮还躺在铅笔盒里,边缘被小刀削得歪歪扭扭。我总记得初叁那年春天,汾阳中学叁楼教室靠窗的位置,男生和女生共用一块橡皮的情景。那时的“差差”,说的大概就是这种你借我半块橡皮,我帮你修正一道错题的细碎日常。
李明宇的数学作业本上总是布满红叉,而同桌周小雨的作文本也逃不过老师的修改记号。班主任老赵有句口头禅:“你们这些孩子,各有各的差差。”说来也怪,这两个成绩“差差”的学生,却在互相补课中找到了平衡。下午四点半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,李明宇教周小雨解一元二次方程,周小雨帮李明宇分析鲁迅的句子。粉笔灰在光柱里慢慢打着旋,像极了他们渐渐交融的青春。
有次体育课下雨,十几个同学挤在教室里闲聊。不知道谁提起未来,班长说要考北京的大学,学习委员想去上海。问到李明宇时,他挠挠头:“我啊,能考上高中部就不错了。”周小雨低头摆弄着校服拉链:“我想当美术老师,不过我爸说成绩不好啥都别想。”那时候还不懂,这种坦诚自己不足的勇气,反倒让少年们的心靠得更近。
五月的校园歌手大赛改变了什么。李明宇抱着木吉他上台,唱了一首自己写的歌。歌词里有一句:“我们在彼此的差差里,找到了完整的自己。”周小雨在台下使劲鼓掌,手掌都拍红了。后来她说,那一刻突然明白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,但当你愿意把脆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,反而能遇见最真实的温暖。
毕业前那个傍晚,他们坐在操场双杠上。李明宇忽然说:“其实咱俩挺像的,都是不完美的人。”周小雨笑了,从书包里掏出一幅画——画上是两个穿校服的学生趴在课桌上,共用一块橡皮。“送给你,”她说,“纪念我们一起差差的日子。”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长得仿佛能一直延伸到未来。
如今我也成了老师,每年看到新生们羞涩地互相借文具,就会想起那段岁月。或许青春从来不是对于完美,而是对于那些笨拙却真诚的“差差”。就像那幅画现在还挂在我书房里,每次看到都会想起——最好的年华,往往藏在共同成长的缝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