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宾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来宾站前小巷风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8:12:12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条小巷就躲在来宾火车站对面,要不是肚子饿得咕咕叫,我可能就跟着人流直接打车走了。那天下午刚出站,阳光晒得人发晕,一抬头就看见马路对面有个窄窄的入口,几根晾衣竿从二楼窗户斜伸出来,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。

巷口有个卖烤红薯的大爷,铁皮桶冒着白蒙蒙的热气。我买了一个,随口问他这条巷子有没有吃的。他努努嘴:“往里走,多着呢。” 红薯烫得左手换右手,那股甜香味倒像是给这条巷子开了个暖乎乎的头。

巷子里的市井画卷

往里走了十来步,火车站的喧闹突然像被隔在了另一个世界。脚下是坑洼的水泥地,两旁房子挨得极近,晾衣绳在头顶交错,挂着的不仅有衣服裤衩,还有风干的腊肉、一串串红辣椒。二楼传来炒菜的刺啦声,夹杂着蒜末和豆豉的香气,让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。

几家小饭馆门口摆着塑料凳,矮桌上油光锃亮。有个系围裙的阿姨正蹲着择豆角,见我路过便抬头笑笑:“吃饭吗?今天有新鲜的河鱼。” 我摆摆手说再逛逛,她也不恼,低头继续手里的活儿。这种随意让人舒服,不像有些地方,不进去消费就像欠了他们钱似的。

再往前是个老旧理发店,红白蓝叁色灯筒慢悠悠转着。老师傅穿着白大褂,正给客人修面,剃刀在皮革上来回刮蹭的沙沙声,听着莫名踏实。隔壁杂货店里,老太太摇着蒲扇看电视剧,柜台上的老式电视机闪着雪花点。这些画面拼在一起,像是把二十年前的时光切了一角,妥善地藏在了这里。

说来奇怪,就在百米开外,火车站广场上人们行色匆匆,拖着行李箱奔赴下一站。而这条来宾站前小巷风貌却按着自己的节奏,不紧不慢地过着日子。晾衣服的继续晾衣服,炒菜的继续炒菜,仿佛外面的快节奏都与他们无关。

飘香的烟火滋味

巷子中段有家米粉店人气最旺,塑料帘子被进出的人掀得啪嗒响。我跟着走进去,墙面被油烟熏得泛黄,贴着的菜单还是手写的。点单时老板头也不抬:“要切粉还是榨粉?酸豆角自己加。” 这话听着像对熟客说的,让我这外地人也少了些生分。

等粉的工夫,观察着周围。工人打扮的食客呼噜噜吃着粉,额头冒汗也顾不上擦;几个学生模样的女孩边吃边刷手机,偶尔爆出一阵笑声;最里头那桌,两个老头就着一碟花生米喝酒,说话声时高时低。这碗粉端上来时,骨头汤熬得雪白,上面铺了满满一层叉烧。我学着本地人加了勺辣椒酱,酸辣鲜香在嘴里炸开,顿时觉得这趟拐进巷子值了。

结账时和老板闲聊两句,他说这家店开了二十多年。“看着火车站翻新了好几次。” 他擦着桌子,动作熟练,“我们这儿啊,来来去去都是街坊。” 这话让我想起刚才路过的那条来宾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确实像个自成一体的小社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,每扇门后都有自己的故事。

走出米粉店,夕阳正好斜照进巷子,把一切都镀了层金色。那家理发店的老师傅坐在门口歇息,端着搪瓷缸喝茶。卖红薯的大爷开始收摊,铁皮桶的余温还在空气中微微荡漾。我回头看了眼巷口,火车站大楼的轮廓在暮色中逐渐模糊。

这条巷子就像个时间的避风港,任外面车水马龙,它自有一方天地。下次再来来宾,我想我还会绕进这条小巷,尝尝别的店家,听听更多的故事。毕竟,这样的地方现在可不多了,它们藏在城市的褶皱里,安静地活着,温暖着每一个偶然闯入的过客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