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林郭勒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霍林郭勒约附近中学生每次五百
这事儿得从上周五说起。我刚下班就在小区布告栏看见张手写广告——"霍林郭勒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",墨迹还没干透。当时心里咯噔一下,现在家教行情都这么高了?
转头遇见邻居李大姐正揪着儿子耳朵训话:"人家霍林郭勒约附近中学生每次五百!你再不努力连补课费都挣不回来!"男孩校服袖口蹭得发亮,脑袋快埋进胸口。我忽然想起自己初中那会儿,全家月收入才千把块,现在孩子补课费都赶上当年半月工资了。
价格背后的影子
后来特意打听才知道,这"五百"里头有讲究。重点中学老师开的暗班这个价,大学生家教只要两百。但家长们都魔怔似的认准贵的就是好的,仿佛多掏叁百块就能把知识钉进孩子脑子里。菜市场王婶说得实在:"咱卖叁十斤排骨才赚这些,人家两小时到手。"
在青少年宫门口见过等孩子的家长群。穿工装的母亲不断看手机计时,旁边西装父亲开着免提谈生意。他们偶尔对视的眼神里,有种奇妙的默契——就像共同参与某种秘密仪式。当"霍林郭勒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"变成暗号时,价格早已超越了数字本身。
有个穿褪色校服的女孩让我印象很深。她总坐在走廊尽头写作业,铅笔短得快要握不住。问怎么不报班,她低头笑得腼腆:"我妈说等猪崽出栏就够五次课钱。"那本摊开的练习册上,红勾密密麻麻像春天的映山红。
其实很多家长心里都明白,这"五百"里装着更多东西。是没法辅导功课的愧疚,是盼着孩子踩自己肩膀看得更远的期待,或许还有对教育失衡的无奈。就像赵大爷说的:"咱这辈人搬砖,下辈人总该搬点别的。"
现在每次经过布告栏,那张"霍林郭勒约附近中学生每次五百"的广告还贴着边角。雨水把它晕染成怀旧电影海报的样子,倒是新贴了张毛笔写的"互助学习小组免费"。墨色浓重,力透纸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