郴州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的火车站小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7:40:09 来源:原创内容

站台外的另一条轨道

每次走出郴州火车站出站口,总会被拥挤的人潮推着往前。拉客的司机、举着旅馆牌子的阿姨、急着赶公交的旅客,所有人都沿着既定的路线匆忙移动。可不知你有没有留意过,在主广场的右侧,藏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。它就像铁轨旁悄悄生长出来的野草,默默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。

那天我提着行李,刻意避开了人流,拐进了这条郴州火车站小巷子。刚踏进去,喧嚣仿佛被按了静音键。阳光从两边老式居民楼的缝隙漏下来,在坑洼的石板路上画出明暗交错的光斑。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饭菜香,混合着墙角青苔的湿润气息。一个老大爷正慢悠悠地修理着旧藤椅,手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花鼓戏。这和几十米外那个充斥着汽笛声与广播声的火车站,简直是两个平行的宇宙。

我放慢脚步往里走。巷子窄处,两侧楼房的晾衣杆几乎要碰在一起,挂着的衬衫、床单在微风中轻轻摆动,像彩色的旗帜。透过敞开的木门,能看到屋里的八仙桌、老式电视机,还有趴在门槛上打盹的橘猫。这里的时间仿佛是黏稠的,流动得特别慢。不远处,那条邻近的火车站小径分支出去,更窄,几乎只容一人通过,蜿蜒着伸向居民区的深处。

巷口卖手工糍粑的大姐告诉我,她在这住了叁十多年。“以前哪有这么大的广场哦,这条郴州火车站小巷子,就是最早的车站路。”她一边翻动着锅里的糍粑,一边用带着浓重郴州口音的普通话说,“现在的人都从大路走了,晓得这条老路的人,不多喽。”她说话时眼神望向巷口,仿佛能穿透时光,看见当年挑着担子、提着编织袋的人们,从这条小巷涌向月台的情景。

我突然想起童年时,跟着父母在另一个小城火车站等车的经历。那时候车站旁也有类似的小巷,巷口总有卖茶叶蛋和报纸的小贩。火车进站的汽笛声,会惊起巷子里成群的白鸽。如今那些记忆里的场景,大多被现代化的站前广场取代了,没想到在这里还能找到。

巷子中段有家开了二十年的理发店,红色的转灯已经褪色。老师傅正给一位老顾客修面,热毛巾敷在脸上,剃刀在皮革上来回打磨。店里贴着九十年代的海报,镜子上贴着泛黄的香港明星贴画。这让我想起父亲总抱怨现在的理发店太花哨,就缺少这种不说话的、专注的修剪。老师傅说,来理发的都是老邻居,年轻人嫌这里太旧,都去商场里的发廊了。

越往里走,生活的质感越发清晰。二楼阳台的花盆里,辣椒和紫苏长势正好;叁轮车夫在巷角阴凉处打盹,草帽盖在脸上;几个老人围着小桌下象棋,争论声时高时低。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,编织成了一张细密的生活网。火车站是城市的动脉,奔腾不息;而这条小巷,就像是毛细血管,滋养着最本真的市井生活。

走到巷尾,豁然开朗,竟连接着一条车水马龙的新建道路。回头看,小巷幽深,来时路已经隐没在光影交错中。我站在这交界处,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衔接。这条郴州火车站小巷子,它不仅是一条物理通道,更像是一个时间的容器,装着一代代人的出行记忆,也装着不被轻易改变的、朴素的生活本身。

下次你若从郴州火车站下车,不妨也找找这条小巷。不必急着赶路,花十分钟走进去看看。听一听老房子里的炒菜声,闻一闻空气中飘散的生活味道。你会发现,在高铁飞驰的时代,还有一些东西,固执地保持着原来的模样,安静地守在火车站旁,等你来遇见。

推荐文章